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枸 杞 子(《本经》)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宁夏、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原植物生于沟岸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边。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寒、耐肥,怕水渍,喜光照。味甘,心脾。归肝、肾、肺经。功效滋补肝肾、明目、润肺。临床用名枸杞。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
《名医别录》: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治风湿,下胸肋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耐寒暑。
《药性论》:臣,子叶同说,味甘,平。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发热诸毒,烦闷,可单煮汁解之,能消热面毒。又根皮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良。主患眼风障,赤膜昏痛,取叶捣汁注眼中妙。
《开宝本草》:味苦,根大寒,子微寒,无毒。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本草纲目》: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口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溶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备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枸杞子、地骨皮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
滋肾润肺,明目。
《本草经疏》:枸杞感天令春寒之气,兼得乎地之冲气,故其味苦甘,其气寒而其性无毒。苗叶苦甘,性升且凉,故主清上焦心肺客热。根名地骨,味甘淡,性沉而大寒,故主下焦肝肾虚热,为三焦气分之药。经曰:热淫于内,泻以甘寒者是已。子味甘平,其气微寒,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别录》主为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当指叶与地骨皮而言,以其寒能除热故也,至于补内务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粗明目之上品。昔人多谓其能生津益气,除阴虚内热,明目者,盖热退则阴生,阴生则精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之阴气增益,则目自明矣。
简误:枸杞虽为益阴除热之上药,若病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须先治其脾胃,俟泄泻已止,乃可用之。即用尚须同山药、莲肉、车前、茯苓相兼,则无润肠之患矣。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微寒。无毒。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阳衰,兴阳常使阳举。谚云:离家千里,勿服枸杞,亦以其能助阳也。更止消渴;尤补劳伤。叶捣汁注目中,能除风痒去膜。若作茶啜喉内,亦解消渴强阴。诸毒烦闷善驱,面毒发热立却。地骨皮者,性甚寒凉。即此根名,惟取皮用。经入少阴肾脏,并手少阳三焦。解传尸有汗,肌热骨蒸;疗在表无寒,风湿周痹。去五内邪热,利大小二便。强阴强筋,凉血凉骨。
《本草乘雅》:其味苦,得夏大之令,其气寒,得寒水之化,故主夏气病藏之邪,致热中消渴也。唯以怒生为用,故痹为之起,湿为之收。又苦寒能坚,故枝韧比筋,根皮裹骨斯筋骨受之,地仙却老,有徭然矣。且二五七月俱发,宜耐寒暑也。
《药性解》:枸杞子,味苦甘,性微寒,无毒,入肝、肾二经。主五内邪热、烦躁消渴、周痹消渴,下胸胁气,除头痛,明眼目,补劳伤,坚筋骨,益精髓,壮心气,强阴益智,皮肤骨节间风,散疮肿热毒,恶乳酪,解曲毒。
按:枸杞子味苦可以坚肾,性寒可以清肝,五内等症,孰不本于二经,宜其治矣。陶隐居云:云家千里,勿食枸杞。此言其补精强肾也,然惟甘州者有其功。至于土产者,味苦,但能利大小肠,清心除热而已。
《药鉴》:气微寒,味甘苦,无毒。补肾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并麦冬,同生地,入葙子,治肾虚目疾如神。佐杜仲,同芡实,加牛膝,疗房劳腰疼甚捷。
《景岳全书》:味甘微辛,气温,可升可降。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虽谚云:离家千里,勿食枸杞。不过谓其助阳耳,似亦未必然也。此物微助阳而无动性,故用之以助熟地最妙。其功则明耳目,壮神魂,添精固髓,健骨强筋,善补劳伤,尤止消渴。真阴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
《本草备要》:平,补而润。
甘平。《本草》:苦寒。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肝主筋,肾主骨。去风明目,目为肝窍,瞳子属肾。利大小肠。治嗌干消渴。昂按:古谚有云:出家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属火,能补精壮阳,然气味甘寒而性润,仍是补水之药,所以能滋肾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本经逢原》:枸杞子味甘色赤,性温无疑;根味微苦,性必微寒。缘《本经》根子合论无分,以致后人或言子性微寒,根性大寒,或言子性大温,根性苦寒,盖有惑子一本无寒热两殊之理?夫天之生物不齐,都有丰于此而涩于彼者。如山茱萸之肉涩精、核滑精,当归之头止血、尾破血,橘实之皮涤痰、膜聚痰,不一而足。即炎帝之尝药,不过详气味形色,安有味甘色赤,形质滋脾之物性寒之理!《本经》所言主热中消渴,坚筋骨,耐寒暑,是指其子而言。质润味厚,峻补肝肾、冲督之精血,精得补益,水旺骨强,而肾虚火炎,热中消渴,血虚目昏,腰膝疼痛悉愈,而无寒暑之患矣。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古谚有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甚言补益精气之速耳。然元阳气衰,阴虚精滑,及妇人失合,劳嗽蒸热之人慎用。以能益精血,精旺则思偶,理固然也。
《本草崇原》:枸杞根苗苦寒,花实紫赤,至严冬霜雪之中,其实红润可爱,是禀少阴水阴之气,故可治也。主治周痹风湿者,兼得少阴水阴之气,兼少阴君火之化者也。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谓五脏正气不足,邪气内生,而为热中、消渴之病。枸杞得少阴水阴之气,故可治也。主治周痹风湿者,兼得少阴君火之化也。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枸杞能助君火之神,出于血脉之中,故去周痹而除风湿。亦得水阴水火之气,而精神充足。阴阳交会也。
《本草求真》:[批]滋肾水、滑肠胃。
枸杞专入肾,兼入肝。甘寒性润。据书皆载祛风明目,强筋健骨,补精壮阳。然究因于肾水亏损,服此甘润,阴从阳长,水至风熄,故能明目强筋,是明指为滋水之味,故书又载能治消渴。时珍曰: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今人因见色赤,妄谓枸杞补阳,其失远矣。岂有甘润气寒之品,而尚可言补阳耶。若以色赤为补阳,则红花、紫草其色更赤,何以不言补阳而曰活血,呜呼!医道不明,总由看书辨药不细体会者故耳。试以虚寒服此,不惟阳不能补,且更见有滑脱泄泻之弊矣,可不慎欤。
《得配本草》:味甘,微温而润。入足少阴,兼厥阴经血分。补肝经之阴,益肾水之阳。退虚热,壮神魂,解消渴,去湿风,强筋骨,利二便,下胸胁气,疗痘风眼,止阴虚脐痛,疗肝虚目暗。
得麦冬,治干咳;得北五味,生心液。配椒、盐,理肾而除气痛。佐术、苓,补阴而不滑泄。
大便滑泄,肾阳盛而遗泄,二者禁用。
怪症:胁破肠出,臭秽异常,急用香油摸肠送入,煎杞子加人参服之,再吃羊肾粥,十日而效。
《本草经解》:枸杞子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五内者,五脏之内也;邪气者,邪热之气也。盖五内为藏阴之地,阴虚所以有邪热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热也。心为君火,肾为寒水,水不制火,火灼津液,则病热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热,气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
其主周痹风湿者,痹为闭症,血枯不运,而风湿乘之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枸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痹。
久服苦益心,寒益肾,心肾交,则水火宁而筋骨坚,耐寒暑者,气寒益肾,肾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宁,可以耐寒也。
《神农本草经读》:五内为藏阴之地,热气伤阴,即为邪气,邪气伏于中,则为热中。热中则津液不足,内不能滋润脏腑而为消渴,外不能灌溉经络而为周痹,热盛则成风,热郁则生湿,种种相因,唯枸杞之苦寒清热,可以统主之。
久服轻身,不老,耐寒暑二句,则又申言其心肾交补之功。以肾字从坚,补之所以坚之也,坚则身健而轻,自忘老态。且肾水足可以耐暑,心火宁可以耐寒,洵为服食之上剂。然苦寒二字,《本经》概根苗花子而言。若单论子,严冬霜雪之中,红润可爱,是秉少阴水精之气,兼少阴君火之化,为补养心肾之良药,但性缓,不可以治大病、急病耳。
《本经疏证》:晷度愈西,收肃愈甚。枸杞为物,叶岁三发,木气最畅,乃当收肃之候,且花且实,此之谓以金成木。色赤属火,火衰畏水,火盛耗水,枸杞之实,内外纯丹,乃饱含津液,严寒不坠,此之谓从火制水。以金成木,是于秘密中行生发,故主五内邪气。从火制水,是于焦涸中化滋柔,故主热中消渴。此一根之功,一实之效,已明晰哓示,无复遗义。然所谓周痹风湿者,却宜何所取裁?夫周痹在血脉之中,随脉以下,由风寒湿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因邪而成沫,以沫而致痛,谓不似其实之嵌红色于津液中,包津液于红里内不可。夫惟津液与红酿成一体,是以能使风与湿相揣而化,不相逐以争,曰周痹风湿者,以味苦气寒之资,不能已寒,特可治周痹之属风湿者。虽然,别录所著下胸胁气客热头痛,是升而有降之功;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是降而得升之益,仍可一系之根一系之实者,又缘何而有此效?夫实主退藏,根主生发,原草木之互性,则实际水土而转生发,根极畅茂而转退藏,独非草木常理乎!特枸杞者其水木之气,究竟须得金火乃能致功,就下胸胁气治客热头痛,固呈效于至高,而补内伤大劳嘘吸者,又岂不在心肺,盖水木之用成于金火,然火之所以丽,金之所以位,却终赖水火之精华奉养,乃克就昌明治节之勋,往还相承,周旋相济,而实有益于形体者,则曰坚筋骨强阴是已。后人所谓枸杞根能退有汗之热,枸杞实能益心中之液,不甚有意乎?
《本草新编》: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甘肃者佳。入肾、肝二经。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更止消渴,尤补劳伤。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凉,入少阴肾脏,并入手少阳三焦。解传尸有汗肌热骨蒸,疗在表无汗风湿风痹,去五内邪热,利大、小二便,强阴强筋,凉血凉骨。二药同是一本所出,而温寒各异,治疗亦殊者,何也?盖枸杞秉阴阳之气而生。亲于地者,得阴之气;亲于天者,得阳之气也。得阳气者益阳,得阴气者益阴,又何疑乎?惟是阳之中又益阴,而阴之中不益阳者,天能兼地,地不能包天。故枸杞子益阳而兼益阴,地骨益阴而不能益阳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药,可为褊裨之将。枸杞佐阳药以兴阳,地骨皮佐阴药以平阴也。
或疑枸杞阳衰者,尤宜用之,以其能助阳也。然吾独用一味煎汤服之,绝不见阳兴者,何故?恐枸杞乃地骨皮所生,益阴而非益阳也。曰:兴阳亦不同也。阳衰而不至大亏者,服枸杞则阳生。古人云:离家千里,莫服枸杞。正因其久离女色,则其阳不衰,若再服枸杞,必致阳举而不肯痿,故戒之也。否则,何不戒在家之人,而必戒远行之客,其意可知矣。然则吾子服枸杞而阳不兴者,乃阳衰之极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
《本草分经》:甘,微温。滋补肝肾而润,生精助阳,去风明目,利大小肠。
《本草思辨录》:《本经》、《别录》,枸杞不分子皮苗叶。而就其文体会之,《本经》之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别录》之下胸胁气、客热头痛,是枸杞皮与苗叶之治。《本经》之久服坚筋骨耐寒暑,《别录》之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是枸杞子之治。此沈芊绿之言,分别颇当。按陶隐居《本经·序》于地骨皮下列热中消渴字,《千金》治虚劳客热、虚劳苦温,皆用地骨皮。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气味甘淡而寒,故所治为肺肝肾三脏虚热之疴。脏阴亏,则热中消渴、胸胁气逆、头为之痛。周痹乃风寒湿客于分肉之间,今曰周痹风湿,必周痹由寒变热之候,《灵枢》所谓神归之则热者也。《千金》而外,后人又以地骨皮退内潮外潮,治骨蒸、骨槽风、吐血、下血、目赤、口糜、小儿耳疳、下疳等证,然系益阴以除热,有安内之功,无攘外之力。虽表里兼治,而风寒之表热,非所能解也。枸杞子内外纯丹,饱含津液,子本入肾,此复似肾中水火兼具之象。味厚而甘,故能阴阳并补,气液骤增而寒暑不畏。且肾气实则阴自强,筋骨自坚,嘘吸之一出一入自适于平。液枯之体,大小肠必燥,得之则利。惟多用须防其滑,而纯丹又能增火也。后世之方,如金髓煎、四神丸、枸杞酒,可谓竭枸杞之才矣。窃意《本经》之主周痹风湿、耐寒暑,非皮与子同用之,不能有此效,俟明者正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多液,性微凉。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故其性善明目,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疼,久服有益,此皆滋补肝肾之功也。乃因古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谚,遂疑其能助阳道,性或偏于温热。而愚则谓其性决不热,且确有退热之功效,此从细心体验而得,原非凭空拟议也。
愚自五旬后,脏腑间阳分偏盛,每夜眠时,无论冬夏床头置凉水一壶,每醒一次,觉心中发热,即饮凉水数口,至明则壶中水已所余无几。惟临睡时,嚼服枸杞子一两,凉水即可少饮一半,且晨起后觉心中格外镇静,精神格外充足。即此以论枸杞,则枸杞为滋补良药,性未必凉而确有退热之功效,不可断言乎?
【现代药理研究】
1. 枸杞子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2. 枸杞子有抗肿瘤作用。
3. 枸杞子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4. 枸杞子有保肝及抗脂肪肝的作用。
5. 枸杞子能刺激机体的生长,对某些遗传毒物所诱发的遗传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6. 枸杞子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
7. 枸杞子能影响下丘-垂体-性腺轴功能,并有较好降血糖作用。
8. 枸杞子可增强生殖系统功能,加强离体子宫的收缩频率、张力及强度。
9. 枸杞子可增加小鼠皮肤羟脯氨的含量,显著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延长其游泳时间,抗疲劳。
10. 枸杞子有一定降压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