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竹 沥(《名医别录》)
竹沥来源通竹茹系新鲜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竿经火烤沥出的液汁。味甘,性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滑痰。临床用名有竹沥、竹油。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开宝本草》:大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本草衍义补遗》:《本草》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方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缩手待尽。哀哉!《内经》曰:阴虚发热大寒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置疑,是犹因盗嫂受金而弃陈平之国士也。竹沥味甘,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世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本草纲目》: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丹溪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竹性虽寒,亦未必大寒也。
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又治牙疼。
《本草经疏》:竹沥,竹之津液也。经云大寒,亦言其本性耳。得火之后,寒气应减,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家要药。凡中风之证,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药能遍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能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脉流转,外证自除矣。其主胸中大热,止烦闷者,取其甘寒清热益阴之功耳。观古人以竹沥治中风,则知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痰热所致,不然,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甘寒滑利之药治之哉?
简误: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
《本草蒙筌》:少加姜汁调服。每沥一杯,加生姜自然汁二匙。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咽即苏。《衍义》云: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得虚。止惊悸,却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但世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殊不知系火煅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
《药鉴》:气寒,味苦辛平,痰家之要药也。必用姜汁佐之,方行经络。故痰在四肢者,非竹沥不能开。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加姜汁不能除。痰在胸间者,当用竹沥,风痰亦用。能治热痰,又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立醒。
《景岳全书》:味甘,性微凉,阴也,降也。治暴中风痰,失音不语,胸中烦热,止烦闷消渴。丹溪曰:凡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及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达不行。
《本草备要》:泻火,滑痰润燥。甘寒而滑。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竹之有沥,犹人之有血也,故能补阴清火。利窍明目。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产乳方》:妊娠苦烦名子烦,竹沥不限多少细服,《梅师》加茯苓煎。消渴,血虚自汗。然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经疏》云: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又曰: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大热者,寒而能补,胎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然人食笋,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云:竹沥和米煮粥,能治反胃。竹茹即刮取青皮,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
《本经逢原》:竹叶兼行肌表,故能疗疮杀虫;竹茹专清胃腑,故能止呕除烦;竹沥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之。纯阴之性,虽假火逼,然须姜汁鼓动其势,方得应手取效。《千金》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有竹沥饮子。详《本经》疗筋急,专取竹沥之润以濡之也。《千金》治四肢不收,则兼附、桂、羚羊之雄以振之也。一以舒急,一以收缓,妙用不可思议。或言竹沥性寒,仅可施之热痰,不知入于附桂剂中,未尝不开发湿痰寒饮也。惟胃虚肠滑,及气阻便秘者误投,每致呃逆不食,脱泻不止而死。不发则已,发则必暴,卒难挽回也。
《本草崇原》:朱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
《本草求真》:[批]清皮里膜外燥痰。
竹沥专入经络皮里膜外。甘寒而滑,治专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凡小儿天吊惊痫,阴虚发热口噤,胎产血晕,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服之立能见效。盖沥之出于竹,由血之出于人也。极能补阴,长于清火,补阴亦由火清而致。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要药。以中风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服此流利经络,使痰热去,气道通,而外症愈矣。故火燥热者宜之。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火烁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批]竹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义。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功。若脾胃肠滑,寒痰湿痰,食积生痰,不可用也。
《得配本草》:淡竹沥,姜汁为之使。畏皂刺、油麻。
甘,寒。治狂闷,利九窍。疗破伤中风,止因触胎动,养血明目。凡痰在经络四肢胸膈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达不行。
和姜汁,治中风热郁之痰;合地黄,治时症阴虚之热。
肠胃寒湿者禁用。
《本草经解》:竹沥气大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暴病皆属于火,火炽风生,以致僵仆,或偏痹不仁,竹沥甘寒,可以清热缓急,所以主之。
胸中者,太阴脾经经行之地,脾阴虚,则胸中大热矣,甘寒清热,所以主之。
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制火,则心中烦闷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壮水而清火也。
劳复也,伤寒热病愈后,劳碌而复热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补能清耳。
《本草分经》:甘、苦,寒、滑。消痰降火,行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凡痰因风热燥火者宜之。姜汁为使。虚者与参同用,使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
【现代药理研究】
1. 竹沥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 竹沥有促进小肠推进运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