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秦 艽(《本经》)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称“小秦艽”。主产于甘肃、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林缘、溪边。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微寒。归胃、肝、胆经。功效祛风湿、清虚热、止痹痛。临床用名秦艽。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无毒。治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药性论》:点服之,利大小便。差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日华子本草》:味苦、冷。主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
《开宝本草》:味苦、辛,平、微温,无毒。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药类法象》: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下水,利小便,疗黄病骨蒸。治口噤及肠风泻血。
《药性赋》:味苦、辛、平,性微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除四肢风湿若懈,疗遍体黄疸如金。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苦、辛,阴中微阳。
手阳明经药。
《象》云:主寒热邪气,风湿痹,下水,利小便。治黄病骨蒸。治口噤及肠风泻血。去芦用。
《珍》云:去手阳明经下牙痛,口疮毒,去本经风湿。
《本草》云:菖蒲为之使。
《本草发挥》:洁古云:秦艽本功外,又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诀》云:性平,味咸。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阳明下牙痛,及除本经风湿。
《本草纲目》:秦艽,手足阳明验药也,兼入肝胆,故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耳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所以《圣惠方》治急劳烦热,身体酸疼,用秦艽、柴胡一两,甘草五钱,为未白汤调服。治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水煎服之。钱乙加薄荷叶五钱。
治胃热,虚劳发热。
《本草经疏》:秦艽感秋金之气,故味苦平,《别录》兼辛,微温而无毒。洁古:气微温,味苦辛,亦可云微寒。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降多于升。入手足阳明经。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简误: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微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用菖蒲为使,入太阳手经。养血荣筋,除风痹肢节俱痛;通便利水,散黄疸遍体如金。除头风,解酒毒。止肠风下血,去骨蒸传尸。
《本草乘雅》:人身直者为经,横者为络,络之下注者为孙。肌腠之邪,多从孙入,次薄于络,复溜于经,渐传府藏。秦艽罗纹,错综如织,象形从治法也。
根有罗纹,左旋者入药,盖天道左旋,而人生气从之。经云: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是以本经用治寒热邪气,或风寒湿痹,致骨节水道,反从地道右旋者,使顺天运,以转玉玑。别录诸家,用治转胞口噤,目暗耳鸣,即九窍内闭。用治痈疽黄疸,传尸骨蒸,即肌肉外壅。用治手足不遂,通身挛急,即卫气散解。设左右无别,天道逆矣。
《药性解》:秦艽,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入胃、大小肠三经。主骨蒸肠风泻血,活筋血,利大小便,除风湿,疗黄疸,解酒毒,去头风。菖蒲为使。罗纹者佳。
按:秦艽苦则涌泄为阴,故入大小肠以疗诸湿;辛则发散为阳,故入阳明经以疗诸风。骨蒸之症,亦湿胜风淫所致,宜并理之。
《药鉴》:气微温,味苦辛,无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手阳明经药也。治口眼歪斜不正,主口噤肠风下血。下牙肿痛,口内疮毒。养血荣筋,除风痹肢节俱疼。通便利水,去遍身黄疸如金。又能去本经风湿,以菖蒲为使。
《景岳全书》:味苦,性沉寒,沉中有浮,手足阳明清火药也。治风寒湿痹,利小水,疗通身风湿拘挛,手足不遂,清黄疸,解温疫热毒,除口噤牙疼口疮,肠风下血,及虚劳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等证。
《本草备要》:宣,去寒湿。
苦燥湿,辛散风。去肠胃之热,益肝胆之气养血荣筋。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治风寒湿痹,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痹于在骨则体重,在脉则血涩,在筋则拘挛,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通身挛急,血不荣筋。虚劳骨蒸,时珍曰:手足阳明经药,兼入肝胆。阳明有湿,则手足酸痛寒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圣惠方》治急劳烦热,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治小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服一二钱,钱乙加薄荷五钱。疸黄酒毒,肠风泻血,口噤牙痛,齿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经风湿。湿胜风淫之证,利大小便。牛乳点服,兼治黄疸,烦渴便赤。菖蒲为使,畏牛乳。
《本经逢原》:秦艽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疸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痛,肢节烦疼,及挛急不遂。有热则日晡潮热,用以祛风胜湿则愈。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今庸师喜用秦艽,且不辨左文右文。凡遇痛证,动辄用之,失其旨矣。
《本草求真》:[批]除肠胃湿热,兼除肝胆风邪,止痹除痛。
秦艽专入肠胃,兼入肝、胆。苦多于辛,性平微温。凡人感冒风寒与湿,则身体酸痛,肢节烦疼,拘挛不遂。如风胜则为行痹,痹兼三气皆有,兹止就其胜者而言。寒胜则为痛痹,湿胜则为着痹。痹在于骨则体重;痹在于脉则血涩;痹在于筋则拘挛;痹在于肉则不仁;痹在于皮则肤寒。至于手足酸疼,寒热俱有,则为阳明之湿;潮热骨蒸,则为阳明之热。推而疸黄便涩,肠风泻血,口噤牙痛,上龈属胃,下龈属大肠,秦艽能除风湿牙痛。亦何莫不由阳明湿热与风所成。用此苦多于辛,以燥阳明湿邪,辛兼以苦,以除肝胆风热,实为祛风除湿之剂。风除则润,故秦艽为风药中润剂。湿去则补,故秦艽为散药中补剂。《圣惠方》治急痨烦热,身体酸疼,用秦艽、柴胡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治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用一二钱,水煎服之,加薄荷叶五钱。
然久痛虚羸,血气失养,下体虚寒,酸疼枯瘦,小便利者,咸非所宜。
《得配本草》:菖蒲为之使。畏牛乳。
辛、苦,温。入手足阳明经气分。去风湿寒痹,疗黄疸酒毒,舒筋养血。皆祛湿之功。
得肉桂,治产后中风;得牛乳,治伤寒烦渴,及发背初起,并治五种黄疸。一种误食粪作黄,多痰涕目有赤脉,惟悴面赤恶心者是也。配阿胶、艾,治胎动不安。佐紫胡,治风湿骨蒸。风入骨故热。
肾虚便多,血虚筋痛,二者禁用。
《本经疏证》: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且将胥六淫而尽治之,所不及兼者,惟燥耳,其所造就抑何广耶!夫是条之读,当作主于寒热邪气中下水利小便,又主于寒湿风痹肢节痛中下水利小便,盖惟寒热邪气证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无机,寒湿风痹肢节痛证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变亦无几。此秦艽之功,殊不为广,然必于两证中求其的可以下水利小便愈者,而后秦艽之用得明,则已贯推敲矣。况下水利小便复不得作一串观,是秦艽所主,确亦实繁且殷也。凡苗短根长之物,皆能摄阳就阴,凝阳于阴,如远志者可验。特彼则著于神志,兹则隶于六淫。著神志者摄火于水而精自灵动,隶六淫者化邪于水而溺自流通,惟测识其有水可以化邪,此邪能从水化,有溺可以泄水,此水得随溺通,斯秦艽之用方无误也。但属寒邪虽有水气,只可使水从寒化,不得寒为水,如小青龙汤证、真武汤证是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骤者虽有水气,亦只可令从温泄,不得化水而泄,如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桂枝附子汤证是也。惟寒邪已与热搏,其势两不相下,兼有水停于中,是其趣向本亦将从水化,与夫痹已经久,但行于外而绝于中,则均当使其合一,就而下之,纵使小便不利,亦自能去。不然,寒热邪气之下,何以不系他证,而肢节痛亦寒湿风痹所固有,亦何必更系此三言于下耶?特通身挛急之候,则不必更论其新久,以寒湿风气既偏于身,则已与中联络,遂不得俟其但肢节痛而后与秦艽,以秦艽原罗纹密织偏纲合身也。后世以之治黄疸,是寒热邪气中有水之明验。以之治烦渴,是寒湿风痹中有热之确据。
《本草新编》:味苦、辛,气平、微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入大肠之经。养血荣筋,通利四肢,能止诸痛,通便利水,散黄疸。又止头风,解酒毒,疗肠风下血。但小有补血,终非君药。前人称其能去骨蒸传尸,此乃所不敢信也。
或问秦艽散风邪之品,前人称其能去骨蒸传尸,而吾子不敢信,便余疑信相半,幸为我论之。曰:骨蒸,痨瘵之渐也,内无真阴之水,以冲养其骨中之体,故夜发热而日不热也。且夜热之时,在骨中内,皮之热反轻。此非外有邪犯,又非邪入肾中,乃精自内空。必须填补真阴,少加退阴火之味,始能奏效。秦艽止能散内风,病既无风,用之不益加内热乎。传尸之症,乃劳瘵之已成也,内生尸虫,食人精血,以致咳嗽不止,日事补阴尚难,秦艽况益之以散风利水之药,以重其虚乎。此余之所不敢信,又天下之所宜共信余之言者也。
《本草分经》:燥湿散风,活血,去肠胃湿热,疏肝胆滞气,治一切湿胜风淫之症。
【现代药理研究】
1. 秦艽碱甲对甲醛所致关节炎、蛋清所致的急性足肿胀与毛细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粗茎秦艽的抗炎作用较强。
2. 秦艽碱甲具有抗过敏作用。
3. 秦艽和秦艽碱甲小剂量时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大剂量时对中枢神经又有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秦艽碱甲还有镇痛作用。
4. 秦艽碱甲能使血压明显降低。
5. 秦艽碱甲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但当切除双侧肾上腺素后,升糖作用完全消失。
6. 秦艽乙醇提取物对多种杆菌、球菌及霍乱孤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提物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毛癣菌、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7. 秦艽中的龙胆苦甙对疟原虫有抑杀作用,并能促进胃液及盐酸的分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