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赤 芍(《本经》)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芍药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内蒙、辽宁、河北、四川、山西、甘肃等地。原植物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林缘。味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临床用名有赤芍、炒赤芍、酒炙赤药。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日华子本草》:芍药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本草图经》:仲景治伤寒多用芍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也。
《本草衍义》:芍药,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汤液本草》:芍药,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
《象》云: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黄芩。如恶寒腹痛,加肉桂一钱,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钱半,水二盏,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经之药,收阴气,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阳而收阴气,泄邪气,扶阴。与生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肺燥气热。酸收甘缓,不利必用之药。
《珍》云: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
《衍义》云: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
东垣云:但涩者为上。或问:古今方论中多以涩为收,今《本经》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东垣云:芍药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药,所当知之。又问:有缓中一句,何谓缓中?东垣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又问当用何药以治之?东垣云:当用四物汤,以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入手、足太阴经。太抵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降之体,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后人用赤泻白补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补,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肾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阴滋湿,故小便得通也。
《难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没药、乌药、雷丸为之使。
《液》云: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除。补津液停湿之剂。
《本草纲目》: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言:赤补气,白治血,久审矣。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酸寒之药多矣,何独避芍药耶?以此。
止下痢腹痛后重。
同白术补脾。同川芎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上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
昔人言洛阳牡丹、杨州芍药甲天下。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
《本草经疏》:赤芍药,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破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学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荣气不合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妇人经行属足厥阴肝经,入肝行血,故主经闭。肝开窍于目,目赤者肝热也,酸寒能凉肝,故治目赤。肠风下血者,湿热伤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
简误:白芍药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肠胃中觉冷等证,忌之。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本草蒙筌》:芍药 味苦、酸,气平、微寒。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反藜芦,恶硝斛。芒硝、石斛。畏硝石、鳖甲、小蓟,使乌药、没药、雷丸。入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阴脾脏。赤白因异,制治亦殊。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若补阴,酒浸日曝,勿见火。赤利小便去热,消痈肿破积坚,主火盛眼疼要药;白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血虚腹痛捷方。已后数条,惟白可用,得甘草炙为辅佐,兼主治寒热腹疼。热加黄芩,寒加肉桂。与白术同用补脾,与参芪同用益气,与川芎同用泻肝。凡妇人产后诸病,切忌煎尝,因其酸寒,恐伐生发之性故也。倘不得已要用,桂酒肉桂煎酒。渍炒少加。血虚寒人,亦禁莫服。经云:冬月减芍药,以避中寒,则可征矣。
谟按:芍药何入手足太阴也?盖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尔。虽主手足太阴,终不离于收降之体。又至血海而入九地之下,直抵于足厥阴焉。气味酸收,又何利小便也?盖肾主大小二便,用此益阴滋湿,故小便得通。仲景治伤寒每多用者,抑非以其主寒热利小便乎?一说:芍药本非通利之药,因其能停诸湿而益津液,故小便自利,于义亦通。又何谓缓中也?盖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止痛之谓。丹溪云:芍药惟止血虚腹痛。然诸痛并宜辛散。引仅酸收,故致血调,血调则痛自止,岂非谓缓中耶?
《药性解》:赤者专主破血利小便,除热明眼目。雷丸、乌药、没药为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药鉴》:气微寒,味酸苦,气薄味厚,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入手足太阴二经。生用则降,酒浸可升。其用有赤白之异,赤者泻热,白者补虚。赤者能泻肝家火,故暴赤眼洗与服同。白者佐炙草,能治腹痛,但夏月少加黄芩。如恶寒者,加肉桂一钱、白芍三钱、炙草钱半,此仲景之神方也。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能泻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益元气。又下痢腹痛者宜用,盖由肠胃湿热,故用此收敛之剂,则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祸矣。腹中有寒而疼,当煨用之。妇人产后,及血虚之人,必须酒炒。古人四物汤用此剂之寒酸,以收当归之辛散耳。痘家血热,及血不归根者,用此酸寒之剂,以敛血归根极妙。但血寒痘不发者勿用。反藜芦。
《景岳全书》:芍药,味微苦微甘略酸,性颇寒。气薄于味,敛降多而升散少,阴也。有小毒。白者味甘,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生者更凉,酒炒微平。其性沉阴,故入血分,补血热之虚,泻肝之火实,固腠理,止热泻,消痈肿,利小便,除眼疼,退虚热,缓三消。诸证因于热而致者为宜,若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用。止血虚之腹痛,敛血虚之发热。白者安胎热不宁,赤者能通经破血。此物乃补药中之稍寒者,非若极苦大寒之比。若谓其白色属金,恐伤肝木,寒伐生气,产后非宜,则凡白过芍药,寒过芍药者,又将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之类,非皆产后要药耶?用者还当详审。若产后血热而阴气散失者,正当用之,不必疑也。
《本经逢原》:赤芍药,酸苦微寒,无毒。
赤芍药性专下气,故止痛不减当归。苏恭以为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和血,端不出《本经》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之旨。其主寒热疝瘕者,善行血中之滞也。故有瘀血留着作痛者宜之,非若白者酸寒收敛也。其治血痹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奇勋耳。
《本草崇原》: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芍药春生红芽,禀厥阴风木气而治肝。花开三四月间,禀少阴火气而治心。炎上作苦,得少阴君火之气化,故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痛,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矣。
芍药气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夫性功可以强辩,气味不可讹传,试将芍药咀嚼,酸味何在?又谓:新产妇人忌用芍药,恐酸敛耳。夫《本经》主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坚积疝瘕,则新产恶露未尽正宜用之。若里虚下利,反不当用也。又谓:白芍、赤芍各为一种,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寒赤温,白入气分,赤入血分,不知芍药花开赤白,其类总一。李时珍曰: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卢子由曰:根之赤白,从花之赤白也,白根固白,而赤根亦白,切片,以火酒润之,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今药肆中一种赤芍药,不知何物草根,儿医、疡医多用之。此习焉而不察,为害殊甚。愚观天下之医,不察《本经》,不辨物性,因讹传讹,固结不解,咸为习俗所误,宁不悲哉。
《本草求真》:[批]泻肝血热。
赤芍专入肝。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邪聚外肾为疝,腹内为瘕。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收逆气而除肺燥。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大明》指为赤白皆补,其说不切。《日华子》指为赤能补气,白能治血,其说尤不切耳,不可不知。至云产后忌用,亦须审其脉症,及脏偏胜若何耳,不可尽拘。如脏阳脉症俱实者,虽在产后,亦所不忌;脏阴脉症俱虚,即在产前,不得妄施。凡治病以能通晓脉症虚实为是。
《得配本草》:赤芍药,畏、恶、反、使,与白芍药同。
酸、苦,微寒。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中之滞。通经闭,治血痹,利小肠,除疝瘕,泻血热,退血赤,消痈肿,疗痘毒。
血虚,疮溃,无实热者,禁用。
《本草经解》:芍药气平,秉天秋收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腹者,足太阴经行之地,邪气者,肝木之邪气,乘脾土作痛也,芍药入肺,气平伐肝,所以主之。
血痹者,血涩不行而麻木也,芍药入心,苦以散结,故主之也。
坚积,坚硬之积也;疝者,小腹下痛,肝病也;瘕者,假物而成之积也;寒热疝瘕者,其原或因寒,或因热也,芍药能破之者,味苦散结,气平伐肝也。
诸痛皆属心火,味苦清心,所以止痛。膀胱津液之出,皆由肺气,苦平清肺,肺气下行,故利小便。肺主气,壮火食气,芍药气平益肺,肺清,故益气也。
赤者,入心与小肠,心主血,小肠主变化,所以行而不留,主破血也。
《神农本草经读》:芍药气平,是夏花而秉燥金之气也;味苦,是得少阴君火之味,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
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病,其主之以苦平,而泄其气也。
血痹者,血闭而不行,甚则寒热不调;坚积者,积久而坚实,甚则为疝瘕满痛,皆血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
又云益气者,谓邪得攻而净,则元气自然受益,非谓芍药能补气也。
今人妄改圣经,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误认为敛阴之品,杀人无算,取芍药而嚼之,酸味何在乎?
《本草分经》:赤芍,泻肝火,散恶血,利小肠。白补而敛,赤散而泻;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医学衷中参西录》: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单煮之其汁甚浓)。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肝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疗目疾肿疼(肝开窍于目)。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阏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疼;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芍药原有白、赤二种,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至于化瘀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之根,故张隐阉、陈修园皆疑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皆小,且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
【现代药理研究】
1. 赤芍有解热、镇痛、镇静、解痉、抗惊厥作用。
2. 赤芍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赤芍对多种球菌、杆菌、某些致病性真菌及京科-68病毒和疱疹病毒有所抑制。
3. 赤芍有改善心肺功能作用。赤芍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小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对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具有扩张肺血管、增加心输出量作用。并能预防和治疗实验性家兔肺动脉高压。
4. 赤芍有抗呼吸窘迫综合征作用。赤芍对油酸引起的急性肺损伤能显著降低肺循环阻力和肺动脉压,明显改善心功能及肺、血液氧合功能。
5. 赤芍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6. 赤芍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
7. 赤芍有抑制迟发性变态反应的作用,
8. 赤芍对血糖有影响。家兔口服赤芍煎剂,血糖可暂时升高,以0.5~1小时为高峰,随即下降,至5~6小时恢复正常。赤芍甙静脉注射能明显降低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并使其血浆中的糖含量也降低。
9. 赤芍有保肝作用。
10. 赤芍甙有较弱的抗炎作用。
赤芍有抗肿瘤作用,还有抗缺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