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草 豆 蔻(《名医别录》)
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均系野生。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湿地、疏林、河边以及林缘湿处。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及荫蔽环境,以疏林下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健脾、温胃止呕。临床用名草豆蔻。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药性论》:可单用,能主一切冷气。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本草衍义》:性温而调散冷气,力甚速。
《药类法象》:气热,味大辛。
治风寒邪客在于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浮也,阳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积滞之寒邪,止心腹新旧之疼痛。
《汤液本草》:气热,味大辛,阳也。辛温,无毒。
入足太阴经、阳明经。
《象》云:治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与胃痛。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下气,胀满短气,消酒进食,止霍乱,治一切冷气,调中补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义》云:性温,而调散冷气力甚速。虚弱不能饮食,宜此与木瓜、乌梅、缩砂、益智、曲、蘖、盐、草姜也。
《本草衍义补遗》:气热,味辛,入足太阴阳明经。治风寒,客邪在胃,痛及呕吐,一切冷气,面裹煨用。《衍义》云:虚弱不能食者宜此。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诀》云:纯阳,益脾胃去寒。
《本草纲目》:草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阳、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脑损目。或云: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治瘴疬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本草经疏》:草豆蔻得地二之火气而有金,复兼感乎夏末秋初之令以生。故《别录》谓其味辛,气温,而性无毒。海藏又云:大辛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盖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脾开窍于口,脾家有积滞则瘀而为热,故发口臭,醒脾导滞则口气不臭矣。辛散温行,故下气。寒客中焦,饮良不消,气因闭滞则霍乱,又散一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简误:豆蔻性温热,味大辛,本是祛寒破滞,消食除瘴之药。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贫寒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犯之增剧。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阳也,无毒。入剂剥壳取子,行经惟胃与脾,去膈下寒,止霍乱吐逆;驱脐上痛,逐客忤邪伤。酒毒尤消,口臭即解。
《本草乘雅》:草实之中,名豆蔻者凡三,形色功能,各有同异。入足太阳、阳明府藏,手少阳三焦则一也。气味辛大温,充肾间生阳,鼓肺气呼吸,宣五谷味,主纳主出者,白豆蔻也。气味辛温,秉刚燖之用,温中化食,宣五欲五畜味,为养为充者,肉豆蔻也。气味辛涩温,宣摄中气,温中,益上焦,受纳水谷,治心腹痛,呕吐,去臭气,宣五谷五果五菜味,为养为为益者,豆蔻也。
豆蔻,辅中益上,以宣为体,以摄为用。缀实在茎下,亦具有密义,虽与缩砂密同归于退藏,至体用则迥别矣。缩砂密,以摄为体,以宣为用,顺时序之升沉,故用舍自徭。豆蔻,效降肃之聚敛,终属勉强,设久服尽剂,恐反亟夺其生阳,有余于用,不足于体。故尔,唯白豆蔻三缘合和,体用平均,堪为匹配。但缩砂密专司于下,遍及上中;白豆蔻专司于中,遍及上下。
《药性解》:草豆蔻,味辛,性热,无毒,入脾、胃二经。主风寒客邪在胃。其余与白者同功,而性燥急,不及白蔻有清高之气。
按:草蔻辛温发散,故入脾胃而主风寒。多食大损脾胃,《衍义》谓其虚弱不食者宜此,恐非。胃火者大忌。
《药鉴》:气热味辛,浮也,阳也,无毒。入足太阴阳明经药也。惟其气热,故能治风寒客邪,一切冷气,及哎吐诸症。惟其味辛,故能散滞气,除胃脘之刺痛,及两胁之气逆。大都热则能行,辛则能散。故经曰:寒者热之,滞者散之。此之谓也。
《本草备要》:一名草果,燥湿,祛寒,除痰,截疟。
辛热香散。暖胃健脾,破气开郁,燥湿祛寒,除痰化食。治瘴疠寒疟,佐常山能截疟,或与知母同用,取其一阴一阳,治寒热瘴疟。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寒客胃痛,散滞气,利膈痰。因滞因寒者多效。霍乱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解口臭气,酒毒鱼肉毒。故食料用之。过剂助脾热,耗气损目。忌铁。
《本经逢原》:辛涩温无毒。
草豆蔻性温,入脾、胃二经。东垣曰: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疼痛者宜之。丹溪曰: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疼,或湿郁成病者,用之神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然多用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阴虚血燥者忌之。
《本草求真》:[批]逐胃口上风寒,止当心疼痛。
草豆蔻专入脾、胃。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时珍曰:草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疗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或云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助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得配本草》:味辛,微香,性温。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达膜原,破郁结,除寒燥湿,消积化痰。治瘴疠寒疟,杀诸鱼肉毒。
同知母,治寒热瘴疟。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太阴独胜之热。同熟附子、姜、枣,治脾寒疟疾。寒多热少,或单寒不热,或大便泄,小便多,不能食。
疟于由于瘴疠,气不实、邪不盛者,禁用。
《本草分经》:辛,温。香散。暖胃健脾,祛寒燥湿。辛燥,犯血忌。
【现代药理研究】
草豆蔻10%浸出液可使胃蛋白酶的活力显著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