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地 榆(《本经》)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均系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原植物生于低海拔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木丛及疏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以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壤土及粘壤土最宜生长。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胃、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临床用名有地榆、地榆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治妇人乳至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治金创。
《名医别录》:味甘,酸,无毒。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
《药性论》:味苦,平。能治产后馀瘀疹痛,七伤。治金疮。止血痢蚀脓。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开宝本草》:味苦、甘、酸,微寒,无毒。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
《本草图经》:古者断下者多用之。
《本草衍义》:性沉寒入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药类法象》:主妇人产乳,七伤带下。治月经不止,血崩之病。除恶血,止疼痛。治肠风泄血,小儿疳痢。疗诸疮,止脓血。
《药性赋》:味苦、甘、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甘、酸。苦而酸,气味俱厚,阴也。
《本草》云: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月水不止,血崩之疾。除恶血,止疼痛,肠风泄血。
《象》云:治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去芦。
《心》云:去下焦之血,肠风下血及泻痢下血,须用之。
《珍》云:阳中微阴,治下部血。
《本草发挥》:洁古云:性寒味苦。气味俱薄,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治下焦血。
《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
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本草经疏》:地榆禀地中阴气,而兼得乎天之微阳,故味苦甘酸,气则微寒而无毒。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妇人乳痓痛者,厥阴肝经有热,以致血分热壅所致也。七情伤于带脉,故带下也。五漏者,阳明大肠湿热伤血病也。血热则肿而作痛。恶肉者,亦血热极则瘀,故肿而成恶肉也。伤则出血,血出必发热而作痛,金疮是也。脓血不止,皆血热所致。诸瘘恶疮,莫不由血热所生。苦寒能凉血泄热,热散则血活肿消,故并主如上诸疾也。性行而带补,味兼甘酸,故补绝伤及产后内塞也。消酒,除渴,明目,止纯血痢、疳痢极效,治肠风者,皆善祛湿热之功也。沉寒入下焦,故多主下部湿热诸病。
简误:地榆性寒而下行。凡脾胃虚寒作泄,白痢久而胃弱,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作泄,法并禁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酸,气微寒,气味俱薄。阴中阳也。无毒。恶麦门冬,宜人头发。虽理血病,惟治下焦。止妇人带下崩中,及月经不断;却小儿疳热泻痢,致积瘀时行。止痔瘘来红,禁肠风下血。散乳痓,愈金疮。因性沉寒,故诸血热者可用。倘若虚寒水泻冷痢,切宜忌之。
《本草乘雅》:地,坤道也,至柔而动也刚,煮石成糜,足徵刚而动矣。榆从俞,俞者,空中木,若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故主脉道壅塞,致营血不能分流经隧,而为带下,五漏,乳产,汗出,种种证形,若乘木之有功也。
《药性解》:地榆,味苦甘酸,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肝二经。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经。又主金疮,除恶肉。崩中带下得发良。恶麦门冬。
按:地榆沉寒属阴,专入肝肠以理下焦,血症有热者宜之,若虚寒下陷、血衰泄泻者勿用。
《药鉴》:气微寒,味苦甘酸,无毒,沉也,阴也。主下部积热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水。寒痔瘘来红,疗肠风下血。止妇人带下崩中,却小儿疳热积瘀。
《景岳全书》: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清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妇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本草备要》:涩,止血。
苦酸微寒,性沉而涩。《本草》未尝言涩,然能收汗止血,皆酸敛之功也。入下焦,除血热,治吐衄崩中,血虚禁用。肠风、血鲜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血瘀者为脏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肠胃,粪后为远血,出肺肝。血痢。苏颂曰:古方断下多用之。寇宗奭曰:虚寒泻痢及初起者忌用。梢皮行血。得发良,恶麦冬。
《本经逢原》:地榆入足厥阴,兼行手足阳明,体沉而降,善入下焦理血。《本经》主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者,是指去血过多,肝风内生之象。又云止汗止痛,除恶肉,疗金疮者,以其能和血也。若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又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以其能散血热也。烧灰,香油调敷火烫,乃借火气引散血中之火毒耳。梢专行血,不可混用。
《本草崇原》:地榆,一名玉豉,其臭兼酸,其色则赭,故《别录》又名酸赭,盖禀厥阴木火之气,能资肝脏之血也。主治妇人产乳病痓者,谓产后乳子,血虚中风而病痓。地榆益肝藏之血,故可治也。七伤者,食伤,忧伤,饥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身皮甲错,两目黯黑也。地榆得先春之气,故能养五脏而治七伤。带下五漏者,带漏五色,或如青泥,或如红津,或如白涕,或如黄瓜,或如黑衃血也。止痛者,止妇人九痛,一阴中痛,二阴中淋痛,三小便痛,四寒冷痛,五月经来时腹痛,六气满来时足痛,七汗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胁下皮肤痛,九腰痛。地榆得木火之气,能散带漏下之瘀,而解阴凝之痛也。止汗者,止产后血虚汗出也。除恶肉,疗金疮者,生阳气盛,则恶肉自除,血气调和,则金疮可疗。
《本草求真》:[批]清下焦血热血崩。
地榆专入肝、肠胃。苦酸微寒,性沉而涩。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肠风下血,清而色鲜,四射如溅,乃风性使然。《素问》所谓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是也。若肛门射血如线,或点滴不已者,乃五痔之血耳。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但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宜用。久病者宜用,初起者不宜用。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苦、微酸,涩,微寒。入手阳明。足厥阴经。专理下焦血分,除下焦湿热,治吐衄崩中,肠风血痢脓血,诸瘘疮疡恶肉,虎犬蛇虫伤毒,及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
得犀角,治热痢。心热下血。配黄芩,治疮痒;火盛则痛,火微则痒。配苍术,治肠风痛痒不止。佐砂仁、甘草,治下血腹痛。
止血,炒黑用上截。其梢能行血。
《本经疏证》:凡物之色,赤应火而黑应水,何以火诚赤而水无色也?人之身,气似火而血似水,何以血反赤而气无色也?夫亦所谓积厚流光耳。星星之然于灯烛,涓涓之盛于杯杓,又何尝赤又何尝黑,惟其勃发燎原,回光返照,斯不胜其赤,幽元深邃,蓦地无见,乃不胜其黑,试分之挹之,犹赤固非赤黑亦非黑,是故无色乃色,有色乃非色也。人色之著于形体,何莫非以赤验火以黑验水,致于周流气血,不有火盛而血益赤,火衰而血遂淡乎?是知有色者系火胎,水中无色者乃水交于火。故气鼓血行,血随气顺,为生人之符;气违血散,血窒气壅,为病人之本。地榆之根,黑外赤内,水火不相入,而偏际风木之极盛时生(三月),遇风木之受制时荣(七月),不似气血之相违,乘间插入风邪以为病,乃转能化风气为生气,以开紫黑色花,遂可验气已入血,血已随气耶。夫紫黑固水火相间之色也,妇人乳病甚多(此乳字当作生产解。汉以前,生产皆谓为乳。曰产后者始自金匮要略也),不被风者不痓(金匮要略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痓),痓不必皆痛。故产后痓,不必尽可以地榆治,惟痓而且痛,乃地榆所专主也。以是推之七伤带下病,亦非风不痛(巢元方曰: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肠鸣腹满,脉紧即肠中痛,脉数则阴中痒痛生疮,脉弦则阴疼掣痛。浮紧数弦皆有风象者也),则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为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他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瘊产后风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我得巽而相入矣。
《本草新编》:地榆,味苦、酸,气微寒,阴中阳也,无毒。止妇人赤带、崩下及月经不断,却小儿疳热,止热痢,下瘀血,治肠风下血,愈金疮。但治热而不治寒,虚寒之人,不可轻用地榆凉血之品也。血热病,生用之凉血,正得其宜。然而血热则必动,动则必有散失之虞;血寒则又凝,凝则必有积滞之患。过用地榆以凉血,则热变为凉,而阴寒结于肠胃,将腹痛之症生,反致血崩下血而不可止,犹以为地榆之少也,更佐之以凉血之药,势必至死亡而后已,良可叹也!
或问地榆治大肠之血,实有奇功,新久皆可用之否?曰:不可也。大肠有火,则新旧皆宜;无火,则新旧皆忌,此言其常也。大肠前有火而后无火,则前宜而后不宜;久无火而暂有火,则久当忌而暂不宜忌,此言其变也。审常变而察可否,岂特用地榆一味为然哉。
或问地榆凉大肠之血,单用一味,往往见功,而合用他药,反致无效,何也?盖单用一味,则功专而效速,合用他药,未免拘牵矣。倘所用他药尽入大肠之经,则调和于寒热之间,赞襄气血之中,功既速成,而身亦甚健。惟其所用之他药,非尽入于大肠经之味,则彼此异宜,上下违背,安奏功乎。可见用药贵纯而不贵杂,不在单用与不单用也。
或疑地榆凉血,何以能止也?不知地榆亦能补血也。倘徒凉血,则血正不能骤止,惟其凉血又兼补血,所以单味亦成功耳。
《本草分经》:苦、酸,微寒。性涩。入下焦。除血热而止血,炒黑用。
【现代药理研究】
1. 止血:地榆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2. 抗菌:地榆制剂对多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 对烧伤、烫伤及炎症的影响:地榆有收敛、生肌、抑菌,减轻烧伤、烫伤早期组织水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保护创面等作用,兼有利水、防止休克作用。
4. 镇吐:其镇吐效果与肌注氯丙嗪0.25mg/kg相仿。
5. 对心血管系统及血细胞的影响:地榆煎剂低浓度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频率减慢,心输出亦增加。高浓度则抑制。鲜地榆注射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6.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地榆水煎剂低浓度使离体兔肠平滑肌收缩减弱,高浓度则使收缩加强,甚至呈痉挛状态。地榆水提取物能明显增强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
7. 其他:地榆对脑垂体功能可能有影响,但不一定是抗促性素的结果,使动物动情周期显著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