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猪 苓(《本经》)
猪苓为多乳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均系野生。主产于陕西、云南、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猪苓野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林中树根旁地上或腐木桩旁。适宜在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长,土壤含水量30%~50%。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临床用名猪苓。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亥疟,解毒,辟蛊疰不祥,利水道。
《药性论》:臣,微热。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本草图经》: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汤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与猪苓,此即五苓散也。多饮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诸汤剂,无若此驶,今人皆用之。
《本草衍义》: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药类法象》: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药性赋》:味甘淡,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二:除湿肿体有兼备,利小水气味俱长。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苦,甘寒。甘苦而淡,甘重于苦,阳也,无毒。
入足太阳经,少阴经。
《象》云: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心》云: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珍》云:利小便。
《本草》云: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能疗妊娠淋。又治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仲景少阴渴者,猪苓汤。入足太阳、少阴。
《衍义》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
洁古云: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主治秘诀》云:性平味淡,气味俱薄,升而微降,阳也。其用与茯苓同,去心中懊 。
《本草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本草经疏》:猪苓禀戊土之阳气,得风木之阴气,《本经》谓其味甘,应兼淡苦,其气平而无毒。气味具薄,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其主阂疟者,疟必由暑,暑必兼湿,淡以利窍,引暑湿之气以小便出,所以分消之也。淡涌之性,故利水道。湿胜则身重,湿去则身轻。解蛊毒疰不详,义将安出?亦未可尽信也。
简误:寇宗奭曰:猪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洁古曰:淡渗太燥,能亡津液,无湿证勿服。皆确论也。有湿尚宜暂用,久服断乎不可。
《本草蒙筌》:味甘、苦、淡,气平。降也,阳也。无毒。作块类猪粪,故此名猪苓。经入膀胱与肾。通淋消肿满,除湿利小便。盖苦泄滞,甘助阳,淡利窍故尔。《衍义》又云:行水之功居多,大能燥亡津液。倘无湿证,勿轻用之。若久煎尝,损肾昏目。
《本草乘雅》:木之有余于气与脂者,唯松与枫焉。松则兼气与脂而咸有余;枫则余气为苓,不复余脂为香矣。余脂为香,不复余气为苓矣。顾苓与香,各禀气与脂之体与用也。苓曰猪苓,形相似耳,猪为水畜,苓即木令。自上而下者,使之自下而上;自下而上者,使之自上而上。阂疟则金郁,蛊疰则土郁,癃闭则水郁,水郁则折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苓则兼而有之,转气化之机衡故尔。
《药性解》:味淡,性平,无毒,入膀胱经。主利便除湿,消肿通淋。
按:猪苓味淡,五脏无归,专入膀胱利水,今之泻者概用之,谓其去脾家之湿也,不知一于渗泄,逐水太过,水尽则伤肾昏目,不可不知。
《药鉴》:气微温,味甘淡,无毒,气味俱薄,降也,阳中阴也。一于淡渗利水而已。其曰止遗精者,盖以脾家有湿热流入膀胱,因而用制于渗湿药中,遂能中病,岂可为止遗精之常法哉?其曰消渴利水除肿,固矣,然亦不可用为主剂,宜少用之,以佐泽泻也。又渴与肿,若肾虚所致者,皆不可用。反乌头、乌喙。
《景岳全书》:味微苦甘,气平,阳中阴也。性善降渗,入膀胱、肾经。通淋消水肿,除湿利小便。因其苦,故能泄滞,因其淡,故能利窍。亦解伤寒湿热脚气白浊,亦治妊娠子淋胎肿。
《本草备要》:通,行水。
苦泄滞,淡利窍,甘助阳。入膀胱肾经。升而能降,开腠发汗,利便行水,与茯苓同而不补。治伤寒温疫大热,《经疏》曰:大热利小便,亦分消之意。懊?消渴,肿胀淋浊,泻痢痎疟。疟多由暑,暑必兼湿。经曰: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然耗津液,多服损肾昏目。肾水不足则目昏。仲景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为治水之总剂。昂按: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用肉桂辛热引入膀胱,所以化其气也。除桂名四苓散。《资生经》曰:五苓散能生津液,亦通大便。曾世荣治惊风,亦用五苓散。曰茯苓安心神,泽泻导小便,小肠利而心气平,木得桂而枯,能抑肝而风自止,可谓善用五苓者矣。多生枫树下,块如猪屎故名。
《本经逢原》:猪苓入肾与膀胱血分,性善疏利经府。世人但知为利水专药,不知其有治痎疟蛊疰之功。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汤主之。病欲饮水而复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猪苓专司引水之功,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利小便之剂,无如此快,故不入补剂,非泽泻之比也。而《本经》又去久服轻身耐老,是指素多湿热者而言,不可一律而推。
《本草崇原》:枫树之瘿,遇雷雨则暗长,以泥涂之,即天雨,是禀水精所主之木也。猪苓新出土时,其味带甘,苓主淡渗,故曰甘平。痎疟阴疟也,主治痎疟者,禀水精之气以奉春生,则阴疟之邪,随生气而升散矣。解毒蛊疰不详者,苓禀枫树之精华,结于中土,得土气则解毒,禀精华则解蛊疰不祥也。味甘平而淡渗,故利水道。
《本草求真》:[批]除膀胱血分湿热。
猪苓专入膀胱、肾。甘淡微苦,性平无毒。得枫根之余气以成,形如猪屎,故以猪名。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仲景用茯苓、泽泻、白术与桂,名五苓散,为治水之总剂。方中用以肉桂,盖以膀胱津液,赖气以化,则能以出,用肉桂辛热,所以化其气也。除桂名苓散。李东垣曰:无恶寒症,不可用桂。周扬俊曰:五苓为渴而小便不利者设,若不渴则茯苓、甘草足矣。若但渴,则四苓足矣。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茯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降湿利水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藉此以为宣导之需。疟多由暑,暑必成疟。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快,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故六味丸有泽泻,无猪苓。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凡服利水药而明目者,因除浊气湿热而成明也。用利水药而失明者,因其走泄真气也。
《得配本草》:淡、苦。入足少阴、太阳经。去心中水湿之懊憹,分疟疾阴阳之交并。能于阳中降阴。
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泻水故也。
王损庵治疟,每加猪苓于汤药中。以阴阳上下交争,遂致寒热更作,用升、柴升阴中之阳,用知、苓降阳中之阴。外加猪苓一味,理上焦而开腠理,使邪气外达也。
《本草经解》:猪苓气平,秉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其主阂疟者,盖主太阴呕吐之湿痹也,猪苓入脾,脾以化气,则湿行而疟止也。
虫疰不实,皆湿热之毒,甘平渗利,所以主之。
肺主气,气平益肺,肺气化及州都,则水道利,所以利水。
《神农本草经读》:猪苓气平,秉金气而入肺;味甘无毒,得土味入脾,脾主治节,脾主转输,所以能利水道,又考此物出土时带甘,久则淡然无味,无味则归于膀胱,膀胱为太阳,其说有二,一曰经络之太阳,一早六气之太阳。何谓经络之太阳,其腑在下而主水,得上焦肺气之化,中焦脾气之运,则下焦愈治,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俾决渎之用,行于州都,则州都中自有云行雨施之景象,利水如神,有由来也。且不独利水道也,六气之太阳,名曰巨阳,应天道,居高而卫外,乃心君之藩蓠也,凡风寒初感,无非先入太阳之界,治不得法,则留于膜原而为疟,久则为阂。即伤寒杂病,似疟非疟者,皆在此例。但是猪苓之通利水道,水行气化,水精四布,溱溱汗出,则营卫和而诸邪俱解,仲景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非于此得其悟机乎。
若阳明之渴欲饮水,小便小利,少阴之咳呕而渴,心烦不卢,热疟多兼此症,总于利水道中,布达太阳之气,使天水循环,滋其枯燥,即仲景猪苓汤之义也。
且太阳为天,光明清湛,清湛则诸毒可解,光明则蛊不详自除。
又去久服轻身耐老者,溺得阳明之化而始长,溺出不能远射,阳气衰于下也;溺出及溺已时,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从下以验其上之衰也,此皆老态,行猪苓明太阳之气,而可耐之,然此特圣人开太阳之治法,非谓猪苓之平淡可耐也。
《本经疏证》:凡草木所生之物,入土即放芽发叶,其有不放芽发叶者,则感地下阴湿,溃烂无余。惟茯苓猪苓,得木气而生于地下,既不茁萌挺茎,又不溃腐消败,是其却湿可知,乃复久而不变,则非特能却湿,且能化湿气为生气矣。虽然,茯苓可利水道,猪苓亦利水道,则凡木之苓皆能利水道,是猪苓不必定以生枫下者,且茯苓猪苓尽可混用。乃仲景书中茯苓猪苓,各自为功,又每相连为用,似若断难相混者,何哉?盖亦可察物理而知之矣。夫松之概挺拔劲正,枫之概柔弱易摇,松之理粗疏,枫之理坚细,松之叶至冬益苍翠而不凋,枫之叶至冬遂鲜赤而即落。是其一柔一刚,显然殊致,茯苓属阳,治停蓄之水不从阳化者,猪苓属阴,治鼓汤之水不从阴化者。是故仲景以猪苓名方者,其所治之证曰: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曰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曰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曰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统而核之,莫不有渴。若五苓散则其治有渴者有不渴者,至茯苓入他方所治之病,则不渴者居多。盖渴者水气被阳逼迫,欲得阴和而不能也。与之猪苓,使起阴气以和阳化水,譬之枫叶已丹遂能即落也。或曰:“猪苓之化水与茯苓异,是则然矣。凡淡渗之物,皆上行而复下降,泽泻亦其一也。所以与猪苓茯苓异者,其旨安在?”是其义已见泽泻条中,所谓泽泻能使水中生气上朝,二苓则能化之者是也。惟五苓散猪苓汤用泽泻,使未熟之水就上矣。乃既用茯苓,使从阳化,又用猪苓,使从阴化,此则不能不剖其疑。夫水既曰生,则不使从阳化,何以令其熟,若使徒从阳化,又置渴于何所,此亦浅显易明,不劳深释者也。
《本草新编》:味苦、甘、淡,气平。降也,阳也,无毒。入肾与膀胱经。通淋消肿满,除湿利小便泄滞,助阳利窍。功专于行水,凡水湿在肠胃、膀胱、肢体、皮肤者,必须猪苓以利之。然而水湿之症有阳、有阴、有虚、有实,未可一概利之也。倘阴虚之症,轻用猪苓以泻其水,水去阴亦消亡,必有口干舌燥之症。况原无水湿之症,利之则重亡津液,阴愈虚矣。甚则有利小便,欲行点滴而不可得者,非误利之明验乎。虽然水湿之邪既在人身,岂可以阴虚难治,竟置于不治哉?用猪苓利水之药,仍入之阴药中,阴既不虚,而湿亦自利,安在猪苓之不可用乎。
或问猪苓利水,胡为利水而水不通,且多急闷而不可解,何也?此火蓄膀胱,而上焦之气不升,肺金清肃之令不行于下焦之故也。夫膀胱泻水也,然必得肺金之气清肃下行,而乃水走于阴器而出。猪苓但利水,而不能升上焦之气,上焦有火,过抑肺金,清肃之令不能行于下焦,不用降火之品,而唯从事于利水。所以,用猪苓而不效,非猪苓之不能利水也。
或问猪苓导水,使火邪从小便而出,是引火邪之下出也,然仲景张公往往用猪苓汤以散邪,何也?盖猪苓之性,不特下走于阴窍,而且兼走于皮毛之窍。仲景夫子用猪苓汤者,恶邪不走膀胱而走皮肤,虑亡阳之症,所以用之,即引火邪从皮毛而外出也。然则猪苓不特引水下泄,而亦能引火外泻也。
或问猪苓利水,何能解口之不渴也?夫小便数而口不渴者,火蓄于膀胱也。火蓄则熬干其水,水沸而为热,所以作渴。用猪苓以利水,实所以泻火,火泻而水独存,则津液通,而上润于口舌之间矣。然则猪苓非利水之药,乃生津之药也。
或疑猪苓为生津之药,终不可为训。曰:猪苓利水尽,则口益干,而欲其口舌之生津,难矣。所谓生津者,止能生于多水之症,泻水则水涸而火起;多水之症,泻水则火降而水升。水既升矣,而津液有不润于口齿者乎。是猪苓之生津,生于利水以去火,而非概生于利水也。
或疑猪苓、泽泻,同是利水之物,而吾子偏分出功用之不同,非好奇耶?曰:猪苓、泽泻用既不同,义自各别,有异言异,有同言同,何好奇之有。
《本草分经》:苦、甘、淡,平。入膀胱、肾。升而能降,利湿行水,与茯苓同而泄更甚。利窍,发汗,解湿热。
《本草思辨录》:《本经》猪苓利水道,不云止消渴;而仲圣以猪苓名方者,必渴而后与之,恶得无故?邹氏谓猪苓起阴气以和阳化水,譬之枫叶已丹,遂能即落。虽《本经》《别录》无起阴之文,然考《尔雅正义》、《述异记》、《一统志》、《南方草木状》、《物类相感志》、《荀伯子临川记》,所载枫树诸灵异,确与阴气相感。猪苓生枫树不,其皮至黑,气味俱薄,未必不能起阴。况水道既利,三焦得通,肾气之由三焦而上者,自亦滋溉于其胸(释名:消渴者,肾气不周于胸也),消渴奚能不止?此与泽泻之上消渴,有相侔之处。然有不如泽泻者焉,泽泻形圆,一茎直上,能起极下之阴以济极上之阳,平极上之阳淫。猪苓甘淡,不能直上至头,故泽泻汤治冒眩而猪苓不与。然猪苓之阴,阴中有阳,能开腠理达表,与茯苓为伯仲而泽泻亦不与。五苓散、猪苓汤,所以治脉浮发热者,以其有猪苓茯苓也。夫以猪苓视茯苓,所同者为太阳阳明药耳,猪苓究何足与茯苓比烈?茯苓结于土中,猪苓亦结于土中。茯苓肉白,猪苓亦肉白。茯苓甘淡,幽暗而扩。茯苓甘淡,得土味之正;猪苓甘淡,得土味之偏。此茯苓所以主治广,猪苓所以主治狭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猪苓能明显抑制膀胱化学致癌;猪苓多糖可抗诱变,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2. 猪苓多糖具抗放射作用。
3. 猪苓多糖还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4. 猪苓多糖对中毒性肝炎的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 以猪苓为主药的猪苓汤、五苓散均有利尿作用。
6. 猪苓多糖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7. 猪苓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