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②《四时经》,见卷三。
③ 扁鹊曰、岐伯曰等,见卷四第五。今皆不见于别书,盖当时均有别篇单行之书。
④《张仲景论脉》,见卷五第一。
⑤《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等,卷五。
⑥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条文,则分别见于卷七、卷八、卷九中。
⑦ 医律、热病阴阳交部、热病并阴阳部、少阴部、厥逆部、阴阳竭尽部、重实重虚部、阴阳相附部。以上诸名,见于卷七小字注文,皆不见别书著录。然其内容,大都见于今本《伤寒论》中,亦或仲景弟子所撰《四逆三部厥经》,所收乃师《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条文,今亦别无所据,尚待考。
⑧《仲景评脉论要》,见卷七。详此部分条文,大都不见于别书,疑系张仲景别有论脉之书,亦或系原《伤寒杂 病论》中部分内容。
⑨《手检图》,见卷十。
3、《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一书,乃晋初皇甫谧撰著,详该书自序中,对汉代医学文献有三点值得研探之处:
第一,“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详皇甫谧与王叔和几为同时代人,其所言王叔和撰次张仲景遗论之事,可进一步证明仲景之书散亡之后,经王叔和重为撰次,方得传世。
第二,“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此乃就今存文献所知,认定《素问》、《针经》为《黄帝内经》之最早者。同时说明自东汉后期以来,《针经》与《九卷》,为同书异名而存世,亦或系两种不同传本。亦可说明《素问》与《九卷》(或《针经》),是作为两个独立部分,分别计卷而并行于世。
第三,“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此亦医学针灸《明堂》一书文献著录之最早者。其中可供研讨者有三:一者,《明堂》一书,亦托名黄帝与岐伯之作,而不是其他古人;二者,该书之形成时间,当在汉代刘向校书之后;三者,该书全称或为《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世称《明堂》考,或系简称。其基本内容,今存于《甲乙经》及《外台秘要》中。
又皇甫谧自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详伊尹,商代人,其时已有《汤液》之书,当不足信。《汤液》者,《通鉴》载“伊尹著有《汤液本草》”,此亦难为凭。又敦煌卷子有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口(按此当为“卷”字),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按此说与皇甫谧所谓“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之义犹合。又云:“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存、葛雅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又云:“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是则说明陶氏所述《汤液经法》之方与上举诸名医选用医方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