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此传文涉及医者,文虽不长,但给我们启示很多,主要说明以下几点:第一,楼氏家族,世代业医,至其父为医于京都长安,出入贵戚之家,虽非侍医,亦当时医名较高者。第二,楼本齐人,去淳于意时代,己一百余年,其先世始业医者,亦或为意之再传弟子。第三,楼氏家中,由于世代积累,藏书极多,故楼护少年时,曾诵读医书达数十万言。详今存《素问》、《灵枢》二书总合字数,亦不过二十万字左右,一部《本草经》,尽多不过数万字,若数十万字,当含医书若干种。第四,当时楼氏家中藏书,已有医经类书,此与《汉书·艺文志》所记同。至楼护所读之医经为何种,从后来流传情况看,有可能为《黄帝内经》及《外经》。第五,从医书名称看,医经类书,当汉末之时,己在社会上流传。又本草之书已经问世,此与《汉书·艺文志》著录者有所不同。从而可证,在西汉末期,当有大量医籍,包括前朝旧作及时人新作,在世间通行。
3、《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传》:“郭玉者,广汉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又华佗传:“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据此记,佗确有著述,然已化为灰烬。后至晋王叔和《脉经》中收佗论,应是流传于世间之散论。至于后出之《华氏中藏经》,乃系后人依托之作。又传末所附异术之士有“寿光、唐虞、鲁女生三人者,皆与华佗同时,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行《容成公御妇人法》。”此又房中术之流。
《太平御览·方术部·医二》引《何顒别传》:“《张仲景方·序》:卫汎好医术,少师仲景,有才识,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囟方》三卷,皆行于世。”
又“医四”引《玉匮针经·序》曰:“吕博(按即吴人吕广,此避隋炀帝杨广讳改字)少以医术知名,善诊脉论疾,多所著述。吴赤乌二年,为太医令。撰《玉匮针经》及注《八十一难经》。大行于世。”
仅从以上诸书所引,可知汉代及三国时存世医书及时人著述甚多,而不见于著录者,尚不知几许。然后世大都亡佚,故不见书目著录。若今日存世者,则犹寥若晨星矣。
(三)医籍引见诸书
由于汉代医书,存世甚少,即晋初医著,亦仅存《脉经》及《甲乙经》二书,然此为数不多之书中,亦可见其引用前人著作的一些情况,今举三书为例。
l、《伤寒论》
现存本为汉张仲景遗著,晋王叔和撰次,内有张仲景序云:“余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序中引用诸书名,皆为首见,且如《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诸书,均不曾著录于别书。又详书中内容,在“伤寒例”中有明引《阴阳大论》文,又“平脉法”与“辨脉法”,恐即《平脉》部分内容。在今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中诸多辨证之条文,亦或有《辨证》一书中内容。
2、《脉经》
《脉经》为晋初王叔和撰。其自序曾云:“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是知该书乃集自前人依托之岐伯医书内容以至两汉及晋初诸名家之作,撰集而成。今从其具体内容中可见者有:
①《素问》、《针经》,见卷三及卷六引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