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医药文化 > 中医文化 > 正文

两汉及三国时期中医文献发展概述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根据此一历史背景,可知当时对医籍的搜求、收藏、整理等工作,亦在此例。从而说明,汉初官府藏书,是在秦王朝藏书的基础上继续搜求,其中必有大量秦代及先秦遗书,加之后来搜求之书,又有汉人诸多著作。故刘向校书时,就医书而言,其中亦含有大量前朝故籍。

     就刘向等校书的方法而论,本叙论只言及“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然而后世学者根据刘向等校存之古籍及有关资料,总结其校书方法有非常具体的内容。如元和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一书,总结有二十三条(详见“中医古籍校勘”一章第二节),近人蒋元卿先生《校雠学史》一书,又概括为六条,即一、兼备众本;二、比勘文字:三、篇第审定;四、定立书名;五、厘定部居;六、叙述源流。想此类具体的校雠方法,当时恐非仅用于经传、诸子、诗赋、兵书、数术等书。李柱国所校方技,亦必遵循此法,对医书进行整理。

     根据此一思路,我们似可设想,《汉书·艺文志》著录“方技略”诸书,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著录诸书,皆向等校书时整理过之主要医籍,并非西汉时秘府之全部库存医书,当然更不是西汉时期存世之全部医籍。

     第二,根据其他五略著录内容分析,凡知其撰人或传人者,皆有所注明,而“方技略”诸书,则无一注明者。又凡汉人作品,除注明撰人之方式外,有的则以姓名为书名,如“诸子略”中道家之《郎中婴齐》十二篇,注:“武帝时。”有的则以姓氏为书名冠词,如“诸子略”中道家之《刘向说老子》四篇等。若据此推论,恐“方技略”中著录诸书,其原型当然可能有汉代佚名氏所依托者,然有相当部分皆系接受秦王朝旧藏及武帝以来搜求之前朝旧籍。

     第三,由于班固继其父所修之《汉书》,并未另行编纂“艺文”部分内容,仅是将刘向父子校书所撰之《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因而“方技略”著录之书,恐难能反映西汉时期医家著述之基本面貌。

     第四,刘向等所校诸书,根据总结其校书具体方法,并不是单纯地在文字方面的比勘异同,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古籍整理工作。也就是说对书名、篇章、部居、文字等,均有程度不同地加工整理。从而说明,有些医籍,恐系出于此次校书时的重新编纂而综合整理。因此,此中诸多著作或其所据祖本,亦当系前人遗著。

     根据以上几点,对今日探讨西汉时期医学文献情况,有一定启发和帮助。

     东汉时期,因《后汉书》无“艺文志”,则只能借助其他方法,了解当时医学文献有关情况。

     (二)古籍援引医书

     现存汉代古籍中援引之医书,有两种情况,一者可能为前朝遗籍,一者可能为汉人撰著,今举例说明。

     l、《史记·仓公传》中曾有阳庆授淳于意诸书,已见前引,有可能为汉以前旧籍。又有淳于意教其弟子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等书,除乃师阳庆授意之书外,尚“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案法(按《太平御览·方术部·医一》引作审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剂汤法”,又有“四时应阴阳”等。详以上诸说,究竟是否全系书名,尚难考定,但肯定会有别传医籍无疑,亦或有意所自撰者。另该传记谓“今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是知淳于意自撰有《诊籍》,乃平日诊病之记录。详今《史记》中所记诸病案,当是其中的一部分。

     2、《汉书·楼护传》:“楼护,字居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