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1、病因病机
吐血主要来自胃的病变,因外邪犯胃,胃络受伤或他脏有病影响及胃均可引起本证。
(1)胃中积热:素嗜辛辣灸博,饮食不节以致积热蕴结于胃,复因感受外邪或伤食以致郁化火,灼伤胃络,胃气上逆而致吐血。
(2)肝火犯胃:七情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上犯损伤胃络,迫血上行致吐血。
(3)气不摄血: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血溢经外上逆吐血。
2、辩证论治
临床辩证时,尤其应当详细察明证情,分清虚实,结合病情标本缓急。然后确立治则,进行治疗。
(1)胃中积热:
证候:血色鲜红或夹食物残渣,脘腹胀满,甚则作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
证候:吐血鲜红或紫黯,暴吐如涌,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平肝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肠加减。
(3)脾失统摄:
证候:吐血色黯而淡并反复发作,面色??白,消瘦乏力,心悸气短,腹胀便溏,舌淡少苔,肢冷脉细。
治法:补益气血,收涩止血。
方药:黄土汤。
3、辩证施护
(1)胃中积热:
①患者吐血量多时取头低脚高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流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②对患者要关心照顾,吐血后及时给予淡盐水漱口,并保持口腔清洁。
③吐血时护士要镇定,抢求措施及时,要劝导患者情绪安定,卧床休息,不要太惊惶,设法消除其恐惧忧虚,紧张心理状态。
④患者出血量多时可暂禁食及热水。血止给予和半流和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为宜,饮食不宜过热,以免血热妄行更致吐血不止。
⑤吐血量少时可及时给白芨粉3g,用适量温开水冲服或藕节炭5~6个水煎服。
⑥中等量出血可给予三七粉1.5g,白芨粉3g,调服,服药后半小时内勿进食饮水。
(2)肝火犯胃:
①此证患者吐血暴吐如涌,故要绝对卧休息,减少活动量。
②因七情内伤而致肝火犯胃吐血较甚,要劝导心情平静,不要心烦着急,要尽力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
③病宜光线稍暗,减少噪音,便于安静休息。
④吐血不止时可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过到祛火止血。
⑤要严密观察病情,吐血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或有心窝部痛或胃中烧灼嘈杂感,或持续胃痛者突然痛减而头晕全身无力为吐血之征象。
⑥要随时注意出血量、面色、精神、血压、脉象等情况,若出血初止,腹痛突然加剧,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质淡,脉细弱则为气随血脱之重危证候,可用独参汤益气固脱,或用参附汤回阳固脱,可加三七粉、云南白药、阿胶等止血,并立即做好输血及抢救准备。
(3)脾失统摄:
①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病程较长者,要多加休息,不能过于劳累以免加重吐血症状。
②饮食宜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忌烟酒,常嘱藕、蔬菜、桔子等,食不宜过凉,以防伤脾。
③平时可考虚针刺疗法,取穴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脾俞、梁门。耳针穴位可选用肾上腺、皮质下、神门等。
4、养生指导
(1)注意生活起居有节,有能过度劳累。
(2)饮食调量适宜,不能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忌辛辣之品过量饮酒。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人体,尤其在寒热交替季节,防止感凉诱发。
(4)对素有胃脘疼痛旧疾者,既要注意不能劳倦过度,又要避免七情刺激,以免复发。
便血
凡血自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而下,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后世医家又以血之清浊而立肠风、脏素之说。西医所指的肠道炎症、溃疡、息肉、痔疮,及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等属于本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