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心火内盛:思虑劳心,心火亢盛,移热小肠,血渗膀胱而致血尿。
(3)阴虚火旺:劳倦过度或房事失节,肾阴亏损,相火动灼伤膀胱血络,血溢络外,遂成血尿。
(4)脾肾气虚:久病失养,脾肾两虚,脾虚则中气下陷,气不摄血,肾虚则下元空虚,固摄无力,脱陷妄行,血随尿出。
2、辩证论治
对尿血的辩证要分清属外感还是内伤。外感实火治当清热泻火;内伤虚火治当滋阴清热;气阴两亏则宜益气养阴止血。
(1)湿热蕴结:
证候:小便带血,色鲜红,伴见恶寒发热而周身酸楚,口渴喜饮,腰酸痛,湿盛者兼而浮肢肿,热盛者兼见发热重,口干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2)心火内盛:
证候:小便带血,尿色赤,或镜下血尿,伴有尿道灼热感,心烦,夜寐不安,面赤咽干或口舌生疮,口渴喜热饮,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导赤散加味。
(3)阴虚火旺:
证候:尿血色淡红,腰酸腿软,手足心热,口干、便干或头晕耳鸣,颧红,舌质红,苔少,脉搏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
(5)脾肾气虚:
证候:小便带血,色暗或兼血块,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白,纳差懒言,便溏,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自汗气短,舌体淡胖,脉濡或沉细。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肠。
3、辩证施护
(1)湿热蕴结:
①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②要关心、耐心体贴患者的痛苦,给予安慰,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③证见尿色鲜红可用白茅根30g,竹叶10g,车前草30g煎汤代茶饮。
④饮食方面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多饮开水,忌食炙搏、肥腻、海腥、虾、蟹、羊肉等物,以免尿血加重。
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小便的次数,血尿的浓淡,有无血块,并详察全身状况,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短息微,脉细微弱为气血亏虚,气随血脱之证候,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
⑥可配合针刺膀胱俞、中极、曲泉、血海,达到止血目的。
(2)心火亢盛:
①患者要卧床休息,协助其生活护理,避免烦劳过度,以免心火偏盛而尿加重。
②患者证见口舌生疮可外用绿袍散或锡类散涂擦一日三次。
③饮食宜清淡,可常吃一些马兰头、白茅根、荠菜花、鲜藕节、甲鱼等凉血止血,忌食葱、蒜、姜、辣椒、川椒、胡椒、烟酒。多饮开水、西瓜水。
④患者夜寐不安可在睡前针刺神门、内关穴位。
(3)阴虚火旺:
①避免情志刺激,减少郁怒动火而加重病情。
②患者因夜间盗汗,故加强巡视,有汗及时擦干防止外邪侵入。
③可用鸡蛋1个打一小孔,放入大黄粉3分,蒸熟食用以止血尿。
④患者病程较长,要劝其安心养病静卧少动,积极配合治疗。
(4)脾肾气虚:
①病室应温暖,嘱患者注意寒温,严防止外邪侵入。
②患者因尿血时间较长,故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在出血期绝对卧休息,血止后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防御机能。
③注意床单位清吉,平整,干燥,保持外阴皮肤的清洁。
④要节制房事,避免操劳过度,影响康复。
⑤饮食可给糍补之品如羊肉、瘦肉、鱼、蛋等以补元气有利于康复。
5、养生指导
(1)避免情志内伤,生活要有规律。
(2)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
(3)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以减少本病发生的机会。
(4)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才能较好地治愈尿血。
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