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证候: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3、辩证施护
(1)肝郁发热:
①肝郁内伤发热病程一般较长,常感身热心烦,故需多加安慰,鼓励,使之心情舒畅,减少烦恼,安心养病。
②本证虽属于内伤发热的实证,但也有正虚的一面,饮食上仍要加强补养,给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清热解郁食品如芹菜、黄花菜、绿豆粥、金桔、雪梨、赤豆粥等。
③患者不必绝对卧床休息,可适当参加一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从而增强体质,利于早日恢复。
(2)瘀血发热:
①此证应卧床休息,尤要加强夜间巡视,注意体温的变化,如出现高热在未查明原因时,切不可随便退热。
②患者口燥咽干而欲饮,要劝导多饮果汁、开水,忌食坚硬、辛辣食品。
③因跌仆损伤而引起的瘀血发热时,要配合治疗原发病灶。
(3)气虚发热:
①要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防止劳累后病情加剧。
②注意保暖,但要防止自汗过多而亡阳。
③此证体虚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如薏米、山药、茴香、山楂、牛奶、蛋等,避免腻滞之品。
④中药宜温热服,服后要休息片刻,并加盖衣被,使微微汗出。
⑤气虚患者常服补中益气汤或丸药,达到益气甘温除热之目的,但要注意有外感时暂停服。
若素体阴虚,虚不受补者禁用,并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胃肠灼热,口舌鼻部生疮舌红苔燥应停药。
(4)阴虚发热:
①此证候病程长,缠绵难愈,又是内伤发热中最见的病证,故要更加关心、照顾、鼓励,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患者性喜凉爽,室内温度宜低,空气保持湿润。
③夜寐盗汗者,夜间衣被不宜盖得太厚太多,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④饮食上可选百合、绿豆、红枣、甲鱼、黑木耳、银耳等滋阴之品,忌烟酒及辛辣温燥动火伤阴食品。
⑤长期发热,引起口腔干燥、口糜,要加强口腔护理。素体虚弱,要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4.养生指导
(1)居住环境要避风、安静、寒温适度。
(2)经常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防止气郁发热。
(3)饮食上宜清淡、爽口,富于营养,免油腻荤腥。
(4)注意劳逸结合,适当散步,做操,打太极拳,增强体质防止复发。
(5)经常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加减衣被,免受风寒之邪。
咳血
咳血是指气道和肺部出血,随咳嗽而咳出的病证。咳血又称为嗽血、咯血。如《丹溪心法、咳血》说:“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可见于西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肺癌等肺部疾患,也可见于心血管病及血液病引起的咳血。
1.病因病机
因肺为娇脏,又为脏腑之华盖,喜润恶燥,喜清恶浊,不耐寒热,当内外之邪干扰于肺,肺气上逆则为咳,损伤肺络血溢脉外则为咳血。
(1)外邪袭肺:风热燥邪,首先犯肺肺失清肃,而上逆为咳,损伤肺络,血溢气道,则引起咳血。
(2)肝火犯肺;若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气逆,肝气化火,气有余便自火,火随气窜,上逆逆肺,肺络受损而咳血。
(3)胃热犯肺:因过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生,热积于胃,聚胃关肺,损伤肺络而为咳血。
(4)气不摄血:因过度劳累,久病失养,情志内伤,耗伤元气则气虚,而血无所主,血不循经,形成咳血。
2.辨证论治
对咳血的辨证,首先要辨清外感还是内伤,其次辨明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然后分别进行辨证论治。
(1)外邪袭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