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女孩子我直到现在还特别挂念她。因为她当时来我们医院时怀孕已经超过3个月,要做药流。大夫告诉她:第三天需要住一天院来观察,因为你的药流的药可能要加量,会有一定的危险。需要观察时,她哭了,她说:“我的母亲直到现在上高中了还在接送我,看管我非常严。”我说:“看管你这么严也没有把你看管住。”所以有很多家长的行为真是很幼稚可笑,你就是再看管她,一个高中的女孩你都不放过,还接送她。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她还是怀了孕。怀孕后住院肯定要有家长来办手续,签字。孩子哇哇地哭着说:“阿姨,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我们几个大夫在那儿很为难,都帮她想办法:“怎么办”?最终我帮她想了个办法;我觉得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你那么怕你的父母,那你能不能把男朋友的父母,起码是男朋友的母亲请来?”她为什么怕她的父母?我说:“你能不能跟你的父母先交流,在出现问题时,父母虽然恨,可毕竟他们是最关爱你的人,因为她们最关心你。”她说:“我不是不想告诉我的父母,我试图着跟我的父亲(她觉得母亲更不能交流,认为父亲还是比较关爱她)交流过。我问他:‘爸爸,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女同学现在怀孕了,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孩子已经给自己的父亲暗示了。这个父亲非常简单,当时她把怎么和男朋友交朋友,她们怎么的好,怎么怀的孕都告诉了父亲,她父亲听的时候根本就是满不在乎,之后说:“嗨,太小了,怎么能这样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接着这个孩子又进一步问父亲,“爸爸,如果这个孩子要是我呢?”我就觉得这个家长怎么能马虎到这种程度,实际上这个孩子特别想从这件事上知道父母的看法:“如果真是你,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家长如果稍微有一点点的心细,有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讲很多的问题就都能在自己的视野中。然后这位父亲说:“如果要是你的话,我就打断了你的腿,在家养着你,你别给我丢人现眼。根本就不可能是你……。”女孩听了这些就没法再说下去了,她认为她的爸爸能说到就能做到。
还有一个孩子,她的父亲从来都是跟她母亲打架,还在外面找女人,母女二个人都知道。更多的是母亲把对父亲的恨转嫁到女儿身上,所以对女儿也不很关心,她父亲不光在外面找女人,还把很多不健康的黄色光盘拿回来,拿回来又不放好,这个孩子假期里看了一盘,就开始恶心干呕去吐,而且觉得自己很不要脸,越是不要脸的情况下,越是恨自己;越是觉得自己罪恶的情况下,她就越想看,连着看了好几盘,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结果她说现在我没法在课堂上学习。我现在想休学,可我父母说:‘一旦你休学,我们将如何如何……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坐在课堂上,满脑子都是光盘上那些画面。”她哭着说:“阿姨,我该怎么办呢?我不可救药了,我恨死我的爸爸了,现在根本不跟他说话。”
还有一个女孩,在她3岁时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在单位非常出色,现在是正处级,是个领导很要强的,她恨这个女儿,觉得女儿的一点一滴都像她的父亲。实际上在孩子3岁时两个人就离婚了,她母亲先到诊室来找的我,我们先交流完了,她才把女儿带来。她说:“孩子的父亲从来都是撒谎,而且在外面找女人,我现在为什么给孩子起名叫李诚,诚实的诚,就是要让她从小学做诚实的人,但这个孩子恰恰一点儿都不诚实,像她父亲一样。”我说:“你不能这样说孩子,你怎么能把对父亲的恨完全都拿这个女儿当成一个复制品,整个看女儿的一点一滴。”女儿说:“我妈妈就说我的一点一滴都随我的父亲,包括我的骗人都像父亲。在我母亲的面前就没法行事,所以我就非常的气愤,经常不在家呆着。母亲就觉得虽然我是单亲,给你创造一个很舒适的家庭环境,你怎么就不能多在家里好好地温习功课呢?况且母亲的进取精神你怎么就一点点都不学习呢?”孩子还说,“所有母亲身上的优点我都没有,身上所有的缺点都是父亲给我的。”包括她穿的衣服,她母亲形容女儿为“阴郁”。从小到大穿衣服都是穿得肥肥大大,而且都是黑色的、灰色的。”结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孩子自己也主动说:“因为从小母亲就给她买随着自己的特别朴素的、黑色的、灰色的衣服,现在我再穿这样的衣服,母亲就觉得我是特别阴郁的,实际上都是从小她给惯成的。”那么这个孩子也是早早地从网上交了一个大于她的男孩,她说:“我不想像我母亲似的,所有男人在她眼中都是仇人,我从3岁就没有了父亲,缺乏一种父爱,就想找一个父爱型的男友。”最终这个孩子也怀了孕,后来她母亲知道她怀孕的事后特别气愤,就要跟她签认责任书。高一的第一年这个孩子没有上下来就是因为交朋友,你说你的,我根本不实行,就不照你说的去做。她找了一个大她8岁的社会上的男人,就认为这是她希望得到的父爱。
在我们的诊室里这样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家长和孩子们经常打电话来问,应该看一些什么样的书,这方面的书也不是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现非常好,实际上也是给孩子们的及时雨,而且这本书有案例,有内容,有分析,有建议,重点的地方都标上了重点的常识,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常识的东西。
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类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文学和社会学都要揭示的最有力的角落。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个人的第一感觉是非常震撼。以前在相关媒体里也隐隐约约,但是不系统的知道青少年的问题是非常大的。除了硬性的犯罪之外,软性的、潜伏的一些问题可能非常严重,具体严重到什么程度,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不关注这个领域里的问题。看完书之后,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太严重了,也就是说中国的青少年是一个弱势群体,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些灾难我们可能是经不起的,比如艾滋病、性病等问题。在各种传媒里或各级政府里也经常报道和强调这些问题,具体怎样处理,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能够得到关心,或者有什么样的对应性措施,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更大问题。我们现在的问题多是宏观性的问题,特别宏大的命题我们都讲得绝对有道理,如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等等是完全有道理的,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怎么办?有哪些具体措施,或有哪些矛盾?这时我就觉得出台的政策和具体针对性的办法不多。这可能是我们在帮助科学工作者发现问题之后如何避免和解决它所面临的巨大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和行政体制之间的构成矛盾的根本性的东西。
这本书出来之后,更重要的不是说对已经发生过性行为的青少年们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对还处在朦胧当中、迷茫当中、徘徊当中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心里既有这种欲望,同时又感到很无助的青少年们,对他们的重要性是太大了。刚才我听同学讲的数据,包括书里的数据,大概是没有发生性行为的或是没有这种强烈欲望的孩子还是更庞大的群体。因为叙事是个力量,人是有力量的,当我们集中来谈论这本书时,是否我们的校园里遍地都是这个东西,不是的。它仅在北京市占7.2%,不是一个大面积的情况。但是对潜伏的一个巨大的群体来说,我觉得它的重要性实在是太大了,这是它的社会价值。在这一点上我始终认为,社会学工作者包括性问题研究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做得比文学要好,也就是说,我们在80年代改革初期以来,对于性的问题,对于各种性犯罪、婚外恋、包二奶等各种各样和性相关的腐败性的东西,在文学里反映的是最早的。开始时的书摊文玉腿酥胸、拳头+枕头、色情+暴力是最先走向市场的,后来在严肃作家里这种写作也变得很普遍。1993年以后从《废都》开始对这种性的描写变得越来越合法化了。这当然有它积极性的一面,突破了我们过去长时间以来对人的欲望的压抑,它有它解放的意义。但这个解放不是神话,这种解放和自由不是没有条件的和没有限制的。到了今天,问题就逐渐的出来了,就像过去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一样,现代化是个神话,只要是现代化的我们就会怎么样。事实上现代化也是个双刃剑,它同样也带来负面性的东西,如就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遭遇的道路汽车拥堵的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是相伴相生的。
所以性解放,一方面对过去一体化的、在强制的意识形态压抑下的人的内心欲望难以得到释放,它确实起到了一个解放的作用,使人的欲望得到合法化了,这样一种释放是正确的。但是它确实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过去我不了解这个,今天我可以以一个中学生的家长的身份来参加这个会,我女儿是个高二的学生,因为我是做文学研究的,对这个问题就不会觉得讳莫如深,对孩子也可以讲,讲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些东西她面对家长、老师、同学的态度是很不一样的,她面对家长时是要隐瞒一些的,我们也是从儿童、少年时期成长过来的,对老师、家长是不能讲的,但在同学里是可以讲的。从整个来说还比较健康,当然这种看法是不是一种想象,因为你不可能完全真实地了解这个孩子,但看这个东西,我觉得起码对我作为一个家长来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了。
这本书和包括孙先生的另一本《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应该是相辅相成来读的。性这个东西我们既不要把它看成是洪水猛兽,也不要把它看成温柔之乡,人的一切价值和幸福不都体现在这里。所以对孩子的正确教育,采取遮蔽、隐瞒的态度,让他(她)不知道肯定是不行的,这是个愚民政策,很愚昧。你应该让他(她)知道,特别是要科学的知道,这个太重要了。我觉得这本书比较好的是它有个多视角,不像有些文学作品,就是个案分析,把犯罪的案例全部拿出来,它没有做任何分析,这个东西我认为就是展示器官,背后隐含着有教唆的诉求。因为文学要有卖点,它就把一些案情列举出来。但这本书我认为不是,访谈使这本书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另外它有分析,这个分析是专家的一个视角,是很理性的。同时他有建议,而且都是做青少年工作的,整个叙事变得很亲切,包括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分析,包括最后的建议,我觉得都是专家的事情,这本书本身既有文学性,同时它的科学性可能是更重要的。
还有一个看法:我们以前的教育包括我在社科院也带学生,更多的是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并且回忆过我们当时受教育时的一些情况,我觉得教育的失败到今天几乎是愈演愈烈。我个人的感觉是:特别是青少年、中小学生,他们是以牺牲自己个人的尊严作为代价,完成中小学学业的。教师获得办教的权力,它的教育是一种独裁式的教育,当然不是很普遍,但是有一部分。我就觉得已经够严重了。体罚、剥夺孩子的尊严,站一堂课或把他驱逐出课堂。教师如果这样的教育孩子的话,这个民族以后的事情很让人恐怖。一个没有尊严的孩子,他在社会里自信心建立不起来,他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他怎么去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教育的失败就是对孩子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的教育的失败。教育工作者不是权力单位,但教育者这种霸权式、独裁式的教育方式,把它变成了权力--话语权力。这个话语是很暴力的,这个失败是非常惨重的。这本书是从教育者来建议、分析的,同时它更注重的是从被教育者那里反馈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过去有家访制度,现在家访已经很少见到了,孩子这么多年到了高二没有一个老师到家里来家访过。教育是双方的事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完成的,它不是教育者简单地传授一个课堂知识,有些课堂知识是残废的知识,在社会生活里没有任何意义的基本知识,极其陈旧、落后、保守,如果能够倾听一下被教育者、受教育者他们是如何想的,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它是民主的、人性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应该是成功的。
孙先生和这位很年轻的同志写的这本书起码有愿意倾听受教育者声音的愿望。我们很多教师连这个愿望都没有,这实在太恐布。知道了这些孩子的悲惨故事之后,我一方面感到震惊,另一方面感到沉重和痛心。他们那种孤独、无助、恐怖、寂寞,以至性格的变化,我内心里感到的已变成了一种很深重的苦难式的东西。你不知道这些孩子的日日夜夜是怎么过来的。他们过早的恋爱、发生性关系是有他的问题,但是不是孩子有问题后就一定要承受这些作为代价?我觉得不是。成年人也好,家长、教师也好,有义务、有权利把他们从这种苦难中解救出来,而不是加重他们的苦难。简单的斥责、体罚、污辱等等其实是与事无补的事。更重要的是事情发生了并不要紧,关键是当它发生之后,我们还拿不出应有的责任感、忧患感和具体的办法来面对这些事情,这才是最可怕的。我看完这本书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觉得作为青少年工作者,孙老师、张老师有一种很深切的忧患感,今天我就觉得我们的文学缺乏的就是这个忧患感。过去我们那种宏大的叙事固然有问题,一切都是国家民族关怀,一切都是高端的意识形态风云,这当然是有问题的,但是当一体化已经解体之后,你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作为一个处理人类精神事务的工作者,应该有一种深切的忧患的东西。快乐的、红尘滚滚的东西不需要文学工作者来关注,他们生活得很好,那么应该关注的是人类心灵的苦难。这些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事实上就是陷入了深切的心灵的苦难的泥沼里难以自拔。这是已经犯过错误的孩子,更多的是游离、徘徊于茫然中还跃跃欲试的孩子,他们即将要陷入或者重复这样一种苦难,这本书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剂良药。所以我非常感谢出版社和孙老师、张老师他们能共同推出这样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