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至今有许多名贵和常用中药来源于壮药,如田七、薏苡仁、蛤蚧、罗汉果、金银花、铁冬青等。就田七而言,据资料记载:田七本名三七,因主产于广西壮族聚居的田阳、田东、那坡、德保、靖西一带,昔日商贾,对其交易,多集中于田州一带,故又名田七,是为地道品种。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尚不知三七为何物,而壮族人民早已使用它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田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未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损伤,淤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说明田七治疗内外损伤、淤血停留等病证乃壮族人民最早发现及应用的,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现代研究证实,田七内含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人参的治疗作用而避免了人参的副作用,国外研究声称三七具有抗癌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田七的开发研究方兴未艾。从田七牙膏、田七花茶到云南白药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防治药品,都以田七为主要原料或重要成分,产值数以亿计,由此可知壮药对我国药物学乃至世界药物学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诊断方法
如第六章第四节所述,壮医诊法独具特色,尤其是壮医目诊,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参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已将壮医目诊列为重点科研课题,下达给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以期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壮医目诊的原理并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目诊的临床价值。
另外一种壮医的特殊诊法--探病诊法,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病证比较错综复杂,一时难以做出准确诊断或病者"巧坞"已乱,昏不知人,无法询问的情况下可用此法辅助诊断。常用的有痧病探病法、跌打探病法、预后探病法、表里反应法等。以表里反应法为例,其法多在药线点灸疗法施行前使用,主要是按压患者体表龙路、火路网络上的某些特定穴位,再以这些穴位的反应及变化来推断体内脏腑的某些病变。如压食背穴(位于手前食指掌指关节的中点)有胀痛者,提示有妇科疾病;又如太渊、经渠穴有压痛,提示肺(即"咪钵")有疾;太冲、中封穴有压痛,提示肝(即"咪叠")有疾,等等。痧病探病法也有多种多样,如野芋头探病法、生黄豆探病法、生烟油探病法、石灰水探病法等,均具有一定特色。
壮医独特的诊法应用于临床,常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尤其在缺乏现代化医疗设备的贫困山区,为更准确地判断疾病,指导临床用药,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第五节 理论特点
一、毒邪学说
由于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毒邪易生、毒病多作、毒药盛产,造就了壮医理论的独特的一面--毒邪学说。
(一)从病因病机论"毒"
如前所述,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可见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为"毒"。而在壮族地区,毒物尤多,无处不在,如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毒等,还有人为制作的药毒、箭毒、蛊毒等。无怪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曰:"岭南多毒物......"邪毒、毒物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对毒的抵抗能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亦即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强弱。当人体对毒的抵抗力下降,自身解毒能力减弱时,"毒"则侵入人体影响三气同步,使"三道"阻滞,"两路"不通,而致病,甚则死亡。或中毒后邪毒阻滞通道或损耗正气致虚极衰竭,都会导致疾病,甚则死亡。因各种毒的性质不同,侵犯的主要部位有别,作用的机制各异及人体对毒的抗争程度不同,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成为壮医诊断和鉴别诊断毒证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