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二)诊断与"毒"

壮医对毒极为重视,认为疾病多与"毒"有关,因此临床上以毒命名的病名最为普遍,如痧毒、瘴毒、湿毒、风毒、蛊毒、寒毒、热毒、无名肿毒、蛇毒、草毒、药毒、石毒等。当邪毒初犯人体时,患者表现为发热身重,头晕眼花,胸脘胀闷,恶心欲吐,刮其前胸皮下可见泥鳅样痧形隆起,此证称为泥鳅痧;当痧毒较重,则出现头昏头痛加剧,胸腹满闷或大吐。刮其胸部可见蚂蟥样痧形隆起,此证称为蚂蟥痧;痧毒严重者,大汗淋漓,口唇青紫,四肢拘挛,称为绞肠痧。关于中毒的诊断文献早有记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沦》认为岭南致病因素是-种"恶气",亦称毒气,乃由于岭南阳气多宣泄,冬不闭藏,致草水泉皆禀此"恶气","口受其毒,发而为病"。

(三)关于"毒药"

毒药包括"致毒药"和"解毒药"(具体内容见第七章)。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贵港市罗泊湾一号墓发现有7个殉葬人,经鉴定,均无伤痕及骨折,其死因可能是毒杀。这就是当地壮族地区使用毒药杀人的例子。壮族地区毒药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四)"毒病"的治疗

"毒病"治疗原则是排毒、解毒。壮医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调气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调节、激发、通畅人体之气使之运行正常, 与天地人之气保持三气同步以利于排毒、解毒。补虚是采用药物、食物、气功导引等补养机体,扶正祛邪,使身体强壮,则毒不能入侵。壮医治疗重视排毒、解毒,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古籍中亦有诸多关于毒证治疗的记载 (在第七章已详述),这些记载都可佐证壮族先民对因毒致病及其治疗解救方法的高度重视,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可能提高到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

长期以来,壮医对毒已具有相当的认识,毒论是壮族医药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着壮医药从开始萌芽、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包含在壮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之中,毒论也是壮医药区别于其他民族医药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对"毒"正确充分的认识,使壮医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对蛇毒的治疗,壮医壮药的神奇疗效已闻名诲内外。

二、"三道"、"两路"理论

"三道"、"两路"理论是壮医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壮医生理病理论。"三道"指谷道、水道、气道。"两路"指龙路、火路。(具体内容详见第六章第二节)

壮医是在以"三道"、"两路"为核心的壮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诊治疾病的。比如通过甲诊、目诊可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较正确地判断疾病,使之成为壮医的特色诊法,就是依据龙路、火路网络在爪甲及眼睛分布较多而创立的。临床上由于"三道"、"两路"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数不胜数,如谷道失度可致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水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可致水肿、尿崩、尿闭等;气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可致咳喘等;龙路不通则患惊悸、虚劳等;火路不通则患麻痹、痴呆等。壮医内服法总的治疗原则是使用药物调整"三道"功能使之正常,并畅通龙路、火路。而外治法是使用各种手段使"三道"、"两路"畅通而病愈。可见,"三道"、"两路"理论对壮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六节 防治特色

一、外治为主,偏重祛毒

壮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生疾病,是由于受到"毒气"的侵犯,这种"毒气"能使人的气血紊乱,脏腑不和,所以治疗一定要以祛毒为先。根据毒气侵犯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治法,如毒气自皮毛肌肉而入,则用刮法或挑法;毒气从口鼻而入,则用洗鼻漱口或雾化;毒气从脐口而人,则用拔罐法,或脐周药线点灸法;毒气从二阴而入,多用洗之法。当然对于病情危重的病人,或缠绵多年不愈的痼疾,也要适当配合草药内服,例如高热神昏的病人(如闷痧),则刮痧、挑痧,又用鲜南蛇勒苗捣烂取汁灌服;肢节烦疼,每遇气候变化则加剧的病人,除了以大风艾叶、山枫树叶煎外洗之外,也常常配服千年健或半枫荷之类内外同治。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