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这次事件,除了说明统治阶级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施淫威、随意杀戮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壮族民间对于尸体解剖或多或少是能够接受的,这在当时巫医共存、信仰神灵的壮族地区是难能可贵的。

汉医对人体解剖的有关知识,虽然在《内经》中有不少记载,但尚处于经验性的意识阶段,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认识,直到明末清初《医林改错》的刊行,才纠正了前人关于人体脏腑记载的某些错误,使汉医对人体解剖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然而《医林改错》较《欧希范五脏图》晚了600多年,并且是王清任在观察病死后丢弃并被狗咬食过的"破腹露脏"的小儿尸体后所著的,并非直接解剖所得,因而对人体脏器结构,有些错误的认识,如误认为"心无血"和"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等等。解剖学为基础的西方医学,虽然在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7年(战国时期)就有了一些关于解剖学的记载。但那只是建立在对动物的解剖基础上的,因而有许多错误的记载,直到1514-1516年(明代中后期)解剖学创始人安德烈·维扎里秘密地由菜地里盗出尸体,藏在家中,夜间解剖,著出了《人体的结构》一书,对人体脏腑组织结构才有了较为真实的描述.

然而该书也较《欧希范五脏图》晚了500多年.其他民族医药在历史上则尚未见有关于解剖专著的著述。由此可见,壮族地区绘制的《欧希范五脏图》在医学史上,尤其是解剖学上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节 针灸疗法的先驱

针灸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它还有操作简便、适应性广、经济安全之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而且越来越被医学界推崇,逐渐流传到国外,为世界人民的医疗

保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壮族先民的某些发明创造对针灸医学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前所述,于壮族聚居的广西武鸣马头乡西周至春秋战国古墓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已经考证认为是两枚浅刺用的医疗用针。说明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使用针刺治病,而且针具的锻造技术已具相当的水平,同时亦说明瓯骆地区是针刺治病、九针的发源地之一。无怪乎《内经》曰:"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从武鸣马头乡青铜针与洛阳西商崖铜针、内蒙古青铜针、河北满城金银针的比较来看,就年代而言,马头乡青铜针最早;从形状上看,马头乡青铜针形状独特,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就质地而论,马头乡青铜针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针具不相上下。说明在2000多年以前,壮族先民不仅具有高超的制针技术,而且从总体上看,壮族先民的针刺疗法乃至医药整体水平在当时处于先进行列。

另外,1976年在壮族聚居地区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3枚绞索状银针,亦被确认为医疗用针,并且是迄今为止我国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绞索状针柄的金属制针具。这种针柄对后世针具的针柄造型有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针具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壮族先民对针刺疗法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壮医针灸之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详见第六章第六节),大大地丰富了中医针灸疗法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自1986年被挖掘整理应用以来,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验证,已被认定确为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应用的疗法,现已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12个国家和地区,全国已有300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本疗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厂贡献。

第三节 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壮族聚居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四季常青,动植物繁多;山地广阔,岩溶广布,矿藏十分丰富,因此,是个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的天然宝库,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壮族地区就出产了大量的药物。如我国最早有医药记载的春秋战国的《山海经》就记载有瓯骆地区的许多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如祝馀、白咎(按壮语音义分别译为今之桂茶、紫苏)。《逸周书·王会解》有壮族地区用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等名贵药物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的记载。有些壮药因疗效得到肯定而被传入中原为汉人所用,例如,壮人用于防治瘴气的薏苡仁。《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士多瘴气。"因常服薏苡仁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薏苡仁就成了常用中药。从广西平乐县银山岭汉墓出土的薏苡仁可得到佐证。在贵洛市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铁冬青、金银花等壮医常用药。" 在《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就有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牡桂、薏苡仁、丹砂、钟乳石等被收录,该书中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病"等作用的"下药"125种,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药,如蚺蛇胆、滑石、茯苓、桂、蒜、瓜馥木、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王、郁金、苏方木等。稍其后的《本草拾遗》,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毒药和解毒药的广泛应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和突出贡献。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岭南地区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大部分成了中医的常用药,并且沿用至今:例如,三七、甘草、沙参、黄连、郁金、乌药、蜈蚣、蛤蚧、珍珠、滑石等。此外,将丹砂烧炼成为水银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及利用,也表明了壮药开发利用达到一定的水平。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