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八、耳诊
壮医认为,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一种生理的内在联系,在病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反应规律。当人体有病时,耳郭相应部位就会出现变色、突起、凹陷、水肿、充血、敏感点、缺损等征象,因此,诊病时诊察耳郭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耳诊分为耳尖诊断法和耳郭诊断法。耳尖诊断法是医者用一手的拇指置于患者耳尖下部,食指与中指贴在耳尖顶部,若触之有微冷至冷冻感,即可断定将于三天内患外感病;若触之有热感,则为热气上承之征;耳尖色赤,触之弦紧,是风重筋急征兆等。耳郭诊断法主要通过观察耳郭(耳轮)形色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如耳郭颜色淡白,症候多为虚寒,青黑则为痛证;耳郭肉薄而于枯,为先天肾气不足;耳郭红肿热痛,为邪毒壅盛等。
总之,壮医在诊病过程中,重视目诊、多种诊法合参以求尽可能准确地判断疾病,从而提高疗效。一般造诣深的壮医,往往掌握多种诊断手段和方法,在临床上合参运用,得心应手。壮医基于天地人三气同步和人体也是小天地的认识,对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耳、鼻、口、舌等,认为可作为人体各部分的缩影或反映,在疾病的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预后价值。验之临床,往往也颇为准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壮医对"三道"排泄物(尿、粪、泪、涕、痰、呕吐物等)的观察也比较重视和认真,以其颜色、形态、气味、数量等的异常变化,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
第五节 治疗原则--调气解毒补虚
调气,即通过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调节、激发和通畅人体之气,使之正常运行。气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以及其他一些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通过针灸、刺血、拔罐或药物调畅气机即可恢复正常。毒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肿、痛热、溃烂、肿瘤、疮疖、黄疸、出血等急性热症及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改变。解毒主要通过药物的解毒和外治的排毒来达到治疗目的。有些毒在人体内可以化解,有些则需要通过"三道"来清除,毒去则正安,气复而痊愈。以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内,治疗上以补虚为首务。壮医重视食疗和动物药,认为这在补虚方面尤其适用。因人为灵物,同气相求,以血肉有情之动物药来补虚最为有效。人应顺其自然,通过食疗来补虚最为常用。食疗在壮族地区不仅壮医谙熟其法,而且几乎老幼皆知,山珍野味因生长于大自然和深山老林,得天地日月纯正之气最多,壮医认为其补力更胜一筹。对动物药的长期应用,壮医形成了一些颇带规律性的经验,如虫类药祛风止痛镇惊;鱼鳞之品化淤通络,软坚散结;介甲之属滋阴潜阳,安神定魄;飞禽走兽滋养气血,燮理阴阳等。血肉有情之品气血双补,且多味美,虚人常服自然有益,盛者宜少食,更不可过量,过量或食用腐臭变质之品则成毒之害。
第六节 治疗方法--独特丰富,简便易行
壮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积累丁大量的单方、复方、秘方、验方。这些壮医方药,一部分是专病专方,一部分是根据壮医的基础理论指导而灵活组方选用。壮医的治法内容丰富,分为外治法、内治法和其他疗法。强调及时治疗,并十分重视预防。
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因正气虚而受到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失凋,或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而致。故在治疗上十分强调祛毒或解毒,既重视内治,更重视外治。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一、内治法
壮医内治法是根据壮医基础理论,配药组方,煎汤内服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首先审察病因,确定治法,然后按壮医用药原则选择药物,组成方剂。组方不过数味,甚则单味,而用力较专,取精而用宏。传统方剂有运气、行血、解毒、通结、导滞、摄纳、制约、化生八大类。其中运气、行血、解毒之方最多。运转气机、行血养血,则气血调和,根本自固;解毒,则邪去正安、机体康复;通其郁结,导其淤滞,摄其精华,制约三部,化生精血,皆针对病机适宜施用,以获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