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3.挑痔疗法

挑痔疗法是针挑疗法之一,常用于治疗炎性外痔、肛门瘙痒、轻度脱肛等病证。方法是,首先在腰骶部寻找痔点:形似丘疹,稍突起或不突起皮肤,如针头大小,圆形,略带光泽,颜色为灰白色、棕褐色或淡红色不等,压之不褪色,有的痔点上还长有一根毛。其次常规消毒,以缝衣针将挑治部位的表皮纵行挑破o.1~o.2厘米。然后深入表皮下挑,将皮下白色纤维样物均挑断。病人稍疼痛,一般不出血。挑尽后,用碘酒消毒,贴上1平方厘米胶布即可,1次不愈者,隔1~2周再行挑治。

4.挑痧疗法

挑痧疗法是针挑疗法之一。方法是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将治疗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缝衣钊刺入提起部位皮肤深层,然后将针尖向皮肤外挑出细丝样组织,用刀月将细丝切断,每次挑切5~7条即可,挑毕在挑切部位敷上少许火柴头(研粉)。本法常用于治疗红毛痧、老年性白内障等。

5.挑疳疗法

挑疳疗法是针挑疗法之一,专治小儿疳积。操作方法是用消毒过的缝衣针挑刺四缝穴、长强穴、大椎穴、足三里等穴位,挑刺四缝穴以能挤出黄色粘液为宜。每7天1次,2次为1个疗程。

6.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或磨制成针状的医疗用具在病人体表相应的穴位按压,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是古代壮医传统医疗技术之一。该法按刺激方式方法,分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及扩散刺等。按刺激的强弱,则分有重刺、轻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类别。凡热证、表证、阳证及上部或气分病,用补虚泻实,重上轻下手法;寒证、里证、阴证及下部或血分病,用泻实补虚,重下轻上手法;寒热交错、虚实相兼、半表半里及偏于中部之病,则用中部平刺、两胁轻刺手法。刺后用碘酒、酒精或生姜片消毒即可。此法常用于治疗小儿夜啼、中风、中暑、急慢性惊风等病证。

7.麝香针法

麝香针又称麝针,是取麝香、菊艾、菖蒲、辣蓼、草果、独瓣大蒜各适量,阴干或微火烘干后,用一块20厘米见方的棉布将上药包裹扎紧如鸡蛋大,包裹时插上缝衣针作针头,用竹筷或竹竿作针柄,扎紧即成。使用时将麝香针针头置桐油灯或茶油灯上烧,待针头发热微红后,迅速频频扎刺患者疼痛部位皮肤,针头冷却后又继续烧热刺扎,如此反复操作,针刺深度以穿透真皮为度,一般每平方厘米刺5~10针,针好后,用角筒在针刺部位角疗,一般针刺部位需角1~2遍,角的时间以lo分钟左右为宜。此法多用于治疗风湿性疼痛、陈旧性跌打损伤等疾病。

8.颅针疗法

颅针疗法是根据壮医"巧坞"网络系统分布,以发旋穴为中心,采取颅外定穴,以治脏腑气血躯肢百节之病的一种特殊疗法。

9.跖针疗法

跖剖疗法是根据壮医脉络分布及跖面网络点与脏腑相关理论,针刺足跖66个穴位点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主治五脏六腑、头面、躯干、肢体各种疾病,如针刺跖心的症根、瘕根、积根、块根等穴,对一些奇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10.旋乾转坤针法

旋乾转坤针法是壮医的一利,传统金针疗法。该法遵循壮医针砭石法"轻刺阳证、重刺阴证、平刺和中"的实践经验,以轻飏、凝重两种基本手法交互运用,组成三度运针节度。基本手法:先审证、选经、取穴。然后用直式或横式执针法进针,得气后再按下述法度运针:①旋乾:旋针用力要轻,旋动较速,运针浑圆。以针柄悬穴无所阻,柄端必能在小幅度内摆动,术者可导之划成虚圆,进退少许,出入矫捷,多用轻旋,功力轻飓而温和。以回旋9次为一度,一个旋乾度用一长画"-"(即乾爻)表示。②转坤:转针用力较重,转动要缓,运针直方,以针柄有一复压支点,柄端抵实不致摇动,但针尖在穴位内反复小幅度摆动,术者可导之指间四隅而划正方,进退少许,升降顿挫,多用重转。以回转6次为一度,一个转坤度用两短画"--"(即坤爻)表示。同时还将这两种手法与八卦爻象配合,组成三度八法。该法主治怔忡、痼痹等疾病。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