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几种:一是壮医特有的经验穴位;二是龙路、火路的某些浅表反应点;三是引用部分中医针灸穴位。这里简要介绍一些较有特色的点穴位。
梅花穴:按照局部皮肤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组成梅花形。适用于壮医外科病证及内科肿块。
莲花穴: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部位选取一组穴位,组成莲花形。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病和皮疹类疾病。
葵花穴: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病损部位取穴,组成葵花形状。适用于治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及皮疹类疾病。
结顶穴:淋巴结核(壮语为"勒努")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的淋巴结顶部为穴。
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长子穴: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脐周穴:以肚脐为中心,旁开1.5寸(即食指第二指节一指半的宽度),上下左右各取一穴,配合使用,主治谷道即肠胃病变。
下关元穴:于脐下3.5寸(即食指、中指、无名指中部宽度再加半指宽度)处取穴,主治腹痛、阴痒、遗精、妇人带下及胞宫疾患。
关常穴:以各关节周围作为常用穴位,主治痹证、关节肿痛。
下迎香穴:位于迎香与巨茆连线中点,用于治疗感冒、鼻炎等病。
启闭穴: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边的连线,鼻孔外缘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连线组成的三角形中处取穴,适用于治疗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病。
鼻通穴:于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取穴,适用于感冒鼻塞、鼻炎等病。
牙痛穴:位于手掌侧面,当手第三掌、第四掌指关节之中点处,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痛。
耳尖穴:位于耳尖上,用于目赤肿痛、偏正头痛、鼻炎等。
素茆穴:位于鼻尖正中,用于昏迷、低血压、过敏性鼻炎。
止呕穴:于鸠尾和膻中连线的中点取穴,用于恶心呕吐。
膀胱穴:位于水道尿闭而隆起的膀胱(壮语为"咪小肚")上缘左、中、右三点,主治尿潴留症。
壮医药线点灸的取穴有一定规律性。根据龙玉乾壮医副主任医师及其祖母龙覃氏的经验,可概括为"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唯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治不离乡"。即:"寒手",指畏寒发冷症状重者,取手部穴位为主;"热背",指全身发热,体温升高者,以背部穴位为主;"肿在梅",即对肿块或皮损类疾病,沿肿块、皮损边缘及中心取一组穴位,五穴组成梅花形;"痿肌",指凡是肌肉萎缩者,在萎缩肌肉上选取主要穴位;"麻络央",指凡是麻木不仁者,选取该部位龙路、火路网络的中央点为主要穴位;"抓长子",指凡是皮疹类疾病引起瘙痒者,选取最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作为主要穴位。仅此数条还不够,每一种疾病还需根据实际需要,循龙路、火路取穴,以提高治疗效果。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如下:
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l~2厘米。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或其他灯火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个穴位只灸一壮(梅花、莲花、葵花穴等除外)。
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以线头呈"珠火"时效果最佳,切忌明火点灸。手法一般是"以快对轻"、"以慢对重"。灸时有蚁咬感或灼热感,不要用手挠,以防感染。施灸时点1次火灸1壮,再点再灸。一般每天点灸1次,依据病情确定疗程长短。
1.火功疗法
是采用经过加工炮制的药枝,点燃熄灭明火后,用两层牛皮纸包裹熨灸患者身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火功药用材料取追骨风、牛耳风、过山风、五风藤、吹风散等药枝条各一截,长15-20厘米,晒干后,用生姜、大葱、两面针、黄柏、防己等加人白酒浸泡,7天后取出晒干备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腹痛、久泄、胃下垂、瘰疬等证,每天施灸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