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11.神针疗法(微型刀针疗法)

神针疗法是采用微型刀针,选择压痛最明显点入针,然后行小剥离给予强刺激而达到治病效果的治疗方法。微型刀针选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刀针分为柄、体、尖三部分。刀柄呈扁方形,直径约10毫米;刀体粗1毫米,长度有80毫米和65毫米两种规格。一般颈、胸背、关节选用短刀针,臀、腰等处用长刀针。使用方法:常规消毒压痛区,选择压痛点最明显处入针,针与皮肤呈45度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或骨膜,当刀针刺入病变区时针感最强(酸胀感),并放射至相应部位,此时即停止进针,将针向上下左右方向摇动作小剥离后即可拔针,拔针后在入针处加压片刻以防渗血。每次l~3处,每处2~5分钟,每4~5天1次。常用于治疗腰腿痛、臀肌筋膜炎、关节痛等病证。

12.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通过刺激耳郭或某耳穴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耳针疗法共有18种,常用的有毫针法、压丸法、放血法、药物注射法等4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麦粒肿、牙痛、神经衰弱、痛经、胃痛等疾病。

13.温刮缚扎刺法

该法为壮族民间治疗痧病的一种常用疗法。其操作方法是:患者正坐或侧卧,暴露胸背部及上肢,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或右侧,两手分别在胸背部由轻而重、山下至上均匀地刮,至皮肤微红润为宜,继而刮至肩肘部,然后以浸过油烘热(适度)的纱布自肩部环绕缚扎至距指端1~3厘米处,用生姜或老蒜消毒指端皮肤,以三棱剖针刺放血少许,松开纱布按摩缚扎处3分钟,接着用烘热的桐油擦胸口(膻中穴)和足心(涌泉穴),最后用艾条温和灸此两穴,令全身微微出汗为宜。每天1次,2次为1个疗程。

14.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用针刺人体表的某些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法使针眼出血而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简便疗法。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刺血穴位,如跌打损伤可在淤斑块的中心及其边缘或上下左右取放血点。常规消毒后进针,深度o.3~o.5毫米,快进快出,然后在每个针眼挤血或用

拔罐法吸血,一般每个针眼出血0.1~o.5毫升为度。该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痧病、闭合性跌打损伤、外感发热、腰腿痛等。

(二)壮医灸法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本疗法原流传于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其主要传人为著名女壮医龙覃氏及其嫡孙龙玉乾壮医副主任医师。1986年经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加以发掘整理和规范,撰成《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书。该疗法现已在全国300多家医疗单位推广使用,并传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1992年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并荣获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治疗机理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疏调龙路、火路气机,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法具有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淤、消肿散结等作用。其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病证。如感冒发热、痔疮发炎、急性结膜炎、麦粒肿、麻疹及其他皮肤瘙痒、痛经、软组织损伤、乳腺小叶增生、小儿厌食、遗尿、泄泻、风寒湿痹、多发性脂肪瘤等等,对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瘙痒、麻木不仁、身痒诸证,疗效尤佳。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所需设备仅一根线、一盏灯。点灸时略有蚁咬样灼热感,迅即消失,病人无痛苦,不留疤痕,安全可靠;药线点燃后无烟雾形成,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容易学习及掌握使用,因而特别适合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推广使用。

药线的制备:用苎麻搓成线,经特定壮药水(已获国家专利)浸泡加工而成,每条长约30厘米。分①、②、③号线,①号线直径l毫米,适用于灸治皮肤较厚处的穴位和癣疾以及冬天用;②号线直径o.7毫米,适用一般病症,使用范围广;③号线直径o.25毫米,适用于治疗皮肤较薄处(如面部)的穴位及小儿灸治用。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