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七)胎教方面的文献
胎教问题,虽其来己久,然在汉以前之今存文献中,尚不见记载,而在汉代文献中,不仅多书记载,而且有专篇论述。今举例如下。
l、汉贾谊《新书》卷十“胎教杂事”一篇,对胎教有关问题,作出了专题性论述。如援引《青史氏之记》云:“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之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此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又举例云:“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笑而不喧,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2、《大戴礼记.保傅》亦记载《青史氏之记》说,唯与《新书》所记文字,小有出入。有北周学者卢辩注“青史氏”文云:“一曰青史子”。清人王聘珍谓:“《汉书.艺文志.小说家》《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是则可知《青史氏之记》,或当汉前史官记事之书。又“蒌室”,《大戴记》作“宴室”,卢注云:“宴室,夹室,次宴寝也。亦曰侧室。自王后以下有子、月震,女史皆以金环止御。王后以七月就宴室,夫人妇嫔以三月就其侧室,皆闭房而处也。”
3、《韩诗外传》卷九云:“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从以上诸书可见,在汉代文献中,对胎教问题,虽仅言及王后之事,然必及于百官与庶民。可见,在当时己深知妊妇之生活、饮食、情志等,均可影响胎儿的成长,故特对胎教问题,尤为重视。此犹胎教之早期文献也。
(八)道教医学文献
道教始于东汉后期。就其思想体系的渊源而论,原在秦汉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宗天神学及谶纬神学思想的影响,及于社会对宗教的需要,加之秦汉王朝对鬼神祠祀,特别是秦皇、汉武等,迷信于方士求仙不老之术,是教道成立的主要社会背景。在思想体系方面,由于汉代自武帝以来,崇尚黄老之说,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学观念,是道教形成的思想基础。加之东汉后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人民群众对汉王朝的统治日趋不满。故在顺帝时期,首由张陵在西蜀创太平道,又由其入道者需交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
道教的教义,不论其思想体系源于何家,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有神论者,他们不仅创造了诸多之神,而且把人也神格化了,远者如老子,近者为创始人张陵,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些精神不灭的神。
道教形成之后,为宣传和传播教义,自然需要一定的理论、学说与神仙不老之术。同时,为能切实作到养生长寿,导引行气,自然需要与医学结合,因而形成了教道医学所具有的某些特色。以下仅举二书为例。
l、《太平经》
《太平经》的真正作者,古无确记,现亦难考。据《后汉书·襄楷传》:襄楷字公矩,平原隰阳人也。好学博古,善天文阴阳之术。桓帝延熹九年,自家诣阙上书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干吉(按或称于吉)神书,不合明听。”又云:“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令书》。”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是则襄楷传中所言干吉神书或《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也。
今存《太平经》一书,残缺较多,就其内容而论,诸如阴阳、五行、天文、历算、驱灾祛邪、守一养神、祝由复文等无不论及。其中固有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总的思想体系,则不失其神道设教的基本教义。今仅以医术为例。(按用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