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医药文化 > 中医文化 > 正文

两汉及三国时期中医文献发展概述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4、方剂的完善与成熟,医方的运用,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念》著录“经方”有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然皆亡佚,不得详知。今所见者,唯《素问》、《灵枢》中仅具数方,特有近年出土之汉简医方,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及《武威汉代医简》,从诸多古医方看,概犹“经方”之属。类此诸方,皆无方名,惟言主治何病证等。故仍为纯经验之记录。然仲景医书,乃博采众方(亦或合《汤液经法》等方书),故所存诸方,大都具方名、主治、药味、用量、煎法、服法及加减、禁忌等,说明对诸多医方,经多次运用调整,严密的选汰,合理的配伍,己形成一批定型的处方,予以命名,而成为有名方。此乃医方发展的一大进展,象征着医方的完善与成熟,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梁陶弘景赞曰:“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

     5、一批专科、专病及综合性著作的形成。在汉代及三国时期成书的文献中,有一批属专科性或专病性医书。在专科性医书中,针灸如郭玉之《针经》、托古之《明堂孔穴针灸治》等;妇科如卫汎之《妇人胎脏经》;儿科如卫汎《小儿颅囟方》;本草如托古之《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撰用之《药录》、吴普之《吴普本草》等;按摩如《汉书·艺文志》著录托古之《黄帝岐伯按摩》;诊法如张仲景撰用佚名氏《平脉》等。在专病性著作中,如《汉书。艺文志》著录之《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客疾五脏狂癫病方》、《金创瘛疭方》等。综合性著作中,如《汉书·艺文志》著录之《妇人婴儿方》,为两科合著;又有张仲景撰用之《胎胪》,据近人余嘉锡先生考证,“妇人婴儿方书也。胎谓妇人胎脏,胪与颅皆从卢得声,古字通用,即颅囟也。”是说有一定道理;此中最有代表性者,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实为一部多学科综合性医学著作。惜大都亡佚,幸存者唯仲景书经后人多次整理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这批医籍的问世,不仅说明中医学术的发展,己及较高水平,而且在文献著述方面,亦具有重大成就。

     6、针灸学术的成熟及文献的形成。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固是在较长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并且逐渐由经验而概括为理论。如果说《素问》与《灵枢》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明堂》一书,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为针灸学术的应用,提供了范本。因此,汉代针灸学术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络系统的建立,说明人们对经脉的认识,已达到系统、全面和完善阶段。第二,腧穴体系的建立,包括名称、部位、归经、针刺深度等,说明人们对腧穴的认识,已相当深化;第三,针刺手法的运用,已根据中医理论,提出了诸多可操作性原则与方法;第四,腧穴的主治与禁忌,已进行系统的总结。而《黄帝内经》有关针灸学术方面的众多论述,及《明堂》一书的问世,正充分体现了以上几点,说明针灸学术已臻成熟阶段。

     7、本草学的创立。据现有文献足资考证者,先秦时期尚无“本草”之名,亦未发现有本草方面的专著,而《汉书·艺文志》亦无著录。故《神农本草经》一书,据近代学者考证,倾向于该书成编于汉代者日多。“本草学”者中医药物之学也。《本草经》一书,它不仅记录了每一药物的功效主治等,而且对药物理论方面的问题,亦有所论述,而且概括出某些共同性与规律性的内容,说明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已不是简单的感性知识的阶段,而是逐步向理论方面发展。故《本草经》的问世,象征着本草学的创立。

     8、传世医学文献的整理与著录。如果说先秦时期,传世医书尚多以单篇别行的形式出现的话,而到了两汉时期,则经过官方或个人的整理,而发展为较多的综合性医书。西汉刘向校书,是首次由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其中“方技”部分,由侍医李柱国担任。最后由刘向父子总合著录,形成了《七略》,后被班固删选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此为今存首次对文献之著录,也是医学文献的首次著录。个人整理今存世者如张仲景书。其自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知该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次文献整理工作。当然,仲景之书,并非单纯地对已有医学文献的编辑,而是吸收已有文献,结合个人经验进行的整理工作。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