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唐·孟诜撰、张鼎增补的《食疗本草》早已失传,但227味药物,仍全部收载于《证类本草》等典籍中。敦煌医卷S·76(五代前写本)是该书唯一的原抄本,所载26味药物中,12味为孟诜原撰,3味为张鼎增补,余11味为张氏所补原药物内容之不足。近年来谢海洲先生等,依其“体例”模式,以敦煌残卷、《证类本草》等为底本,参考中尾万三辑本而辑成《食疗本草》问世。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成书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原书大约于宋嘉祐年间失传,现仅有逸文散见于历代本草著作和其他文献中。敦煌医卷P·3714背驿牒所记年月,当在乾封元年(666年)以前。该卷抄写仅距原书颁行8年,极近原貌。皖南医学院尚志钧教授,近年依据敦煌医卷和《纂喜庐丛书》影刻日本天平本等,已辑复了《新修本草》。
敦煌医卷P·3822(唐代写本)为唐·苏恭《本草音》唯一原抄本,原书大约在五代后期散逸。P·3655《明堂五脏论》于论述全身血脉之循行法则时,直接引吕广撰《玉匮针经》:“人之血脉,……是热即注风”等90字,该书早已失传。《本草音》及《玉匮针经》两书名传世千余载,均不知其内涵,现尽管仅存片语,我们仍然可以窥一斑略知全貌。
如上所述,考古资料对传世古代医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年来的古籍整理工作如字典、辞典的编纂过程中,考古资料却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于前人利用考古资料整理研究传世古籍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常常受到忽视。这对中医古籍研究是十分不利的,也是古籍研究工作中很不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目前中医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医亚.中国医学史[M].第1版.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
[2]谭真.试论敦煌医学的价值[J].中华医史杂志,1992,22(4):224.
[3]王旭,等.《灵枢·九宫八风篇》的九宫八风非其所固有.中华医史杂志,1992,22(2):95.
五莲县卫生职业中专(山东,262300) 王素芳 刘玉贤
五莲县妇幼保健站(山东,262300) 刘伟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