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关键词:《伤寒论》王叔和 质疑
《伤寒论》原名《伤寒卒病论》,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东汉末所撰写的医学典籍(下称“原著”)。自明清以来,普遍认为:原著在成书不久即毁于战火,后经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残余的伤寒部分重新编次,成为流传至今的《伤寒论》一书。有人并变认为王叔和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这样,又引起了关于今本《伤寒论》中许多内容真伪的争论。
对王叔和重新编次《伤寒论》的说法,曾有作者提出异议[1],但近年出版的多数医史书、教科书仍持旧论。本文拟根据史料就此再次提出质疑。
重编说的由来
王叔和重编《伤寒论》的说法始于唐代。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引唐代甘伯宗《名医传》:“仲景作《伤寒论》,错简,迨叔和撰次成序,得全书。”[2]
至宋代,高保衡等作《校正金匮玉函经疏》,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
明代徐槠作《金匮要略方论序》,说:“《金匮方论》三卷、《伤寒论》十卷,似西晋王叔和选集撰次后,俗传书名也。”
明代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开始怀疑《伤寒论》的一些内容为王叔和所改移,并说:“是书也,仲景之作于建安,汉年号也;出自叔和之撰述,晋太医令也。相去虽不甚远,盖已两朝相隔矣。是仲景之全书,非仲景之全书,诚不可晓也。
清代喻嘉言《伤寒尚论篇》说:“后汉张仲景,著《卒病伤寒论》十六卷。……至晋代不过两朝两隔,其《卒病论》六卷,已不可复睹。即《伤寒论》十卷,相亦劫火之余,仅得之读者之口授,故其篇目,先后差错。……太医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编集成书。”
清代柯琴《伤寒论注》说:“《伤寒论》一书,经叔和编次,已非仲景之书。仲景之文遗失者多,叔和之文附会者亦多矣。”
清代陈修园《伤寒论浅注》说:“要知平脉辨脉、伤寒例、诸可与不可等篇为王叔和所增。辨痉、湿、王叔和从《金匮》采入。”
从上可见,唐代甘伯宗之时,犹认为仲景原著只是“错简”,王叔和只是对错简的仲景原著予以“编次成序”,原著内容仍是完整的,没有实质性的改动。明清两代,“重编”的说法被逐渐扩大,从而有“劫火之余”、“得之口授”、“拆为二书”、“附以己意”、“改移篡乱”、“增入诸篇”等种种说法。这些说法来自明清两代医家的推测,缺少唐宋及以前史料的支持。
早期史料的记载
隋代以前,有关仲景著作演变的重要资料有:王叔和《脉经》序及正文、皇甫谧《甲乙经序》、《医说》引晋《张湛养生方》、《太平御览》和《医说》引《张仲景方论序》、《隋书经籍志》等。
《脉经》自序有“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之语,今本《脉经》有大量篇幅收录仲景选论,表明叔和确实对仲景非常崇拜,对仲景著作非常重视。但这里并没有仲景原著错简、散佚、毁于战火、重新编次等有关记载。
晋代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这是王叔和整理仲景著作的最早记载,但这里也没有仲景原著错简、散佚、毁于战火之类说法,也没有指明叔和撰次之书为《伤寒论》,更没有“拆为二书”、“附以已意”、“增入诸篇”这类的提示。“选论”二字,一种传本作“遗论”,这可能是后人推测仲景原著“散佚”以及叔和撰次仲景“已散佚之论”的一个原因。但“遗论”二字仅出自一种传本,不一定是皇甫谧原话。且叔和撰次之时,仲景已故,其论自是“遗论”;仅凭“遗论”二字,并不能断定仲景原著散佚。相反,从自序的上下文看,皇甫谧之时应有两类著作并行于世,且体现着各自的实用价值;前者是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而成的著作数十卷,“用之多验”;后者是叔和撰次的仲景选论,“指事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