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医说》引晋代《张湛养生方》记载:“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源。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篇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3]这是现存有关叔和生平的最早资料之一,明确记载叔和所撰之书为《脉经》和《张仲景方论》。从书名和卷数看,《张仲景方论》应具有“仲景选论”的性质,而不可能是《伤寒率》原著。此外今本《脉经》也有大量篇幅收录“仲景选论”。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了《甲乙经序》中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提法的可靠性。
宋代《太平御览》和《医说》[3]中都有引自《张仲景方论序》的资料。据以下推测,该序很可能出自叔和之手:1、序中提供了仲景本人、仲景老师及仲景弟子的较详细资料,多为早期他家资料所无,揭示是与仲景年代相近的人所写;2、基本上出自同一时代的《伤寒卒病论》、《脉经》、《甲乙经》都有作者自序,而无同时代其他人的序。《张仲景方论序》与《张湛养生方》的记载相互印证,表明王叔和确曾编写过《张仲景方论》。
《隋书·经籍志》载有《张仲景方》十五卷和张仲景《辨伤寒》十卷,提示这是曾同时流行的两种书。前者可能源自《张仲景方论》,后者可能是今本《伤寒论》的前身。
综上看来,早期资料并没有仲景原著“错简”的记载,更没有“劫火之余,得之口授”的有关依据。
早期资料提示王叔和曾撰次“仲景选论”,即《张仲景方论》以及《脉经》。但未提示曾对《伤寒论》原著进行过重新编次。
小结
一、《伤寒论》原著“劫火之余,仅得之读者口授”,王叔和“拆为二书”、“附以已意”、“改移篡乱”、“增入诸篇”等说法,出自明清两代医家的推测,缺少唐宋以前史料的支持。
二、仲景原著“错简”,王叔和“撰次成序,得全书”的说法,始见于唐代,缺少隋代以前史料的支持。
三、从早期看,王叔和确曾整理过仲景著作,但撰次的是“仲景选论”即《张仲景方论》以及《脉经》。没有证据表明王叔和对《伤寒论》原著进行过重新编次。
四、因此,现存《伤寒论》一书是否经过王叔和的编次整理,仍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权威性的教科书和医史书上对此不宜过分肯定。学术论坛应给这一问题的讨论留下余地。
参考文献
[1]邓曼.中医杂志1995;1(3):5.
[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12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06.
[3]张杲.医说.卷1.影印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17.
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福州,350001) 陈道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