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二)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与气的流通有关。正常时,肝的功能活动既不可太强,疏泄太过,也不可不及,疏泄无能。如肝失条达,疏泄无能,便可产生肝气郁结的病证,出现胸 胀痛、急躁易怒,或情绪抑郁、胸闷痛等症。气郁可进一步导致血瘀,出现 痛不愈, 下结块等。肝的疏泄功能还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脾胃的消化和脾气散精等功能有关。若肝气郁结可进而影响脾胃,出现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疏泄失司,胆液外溢,则可出现黄疸。
肝气太盛或肝气郁结,可以化火,出现头痛、头晕、急躁易怒、耳鸣、耳聋、目赤等症,此即称为〞肝火〞。化火又可生风,出现眩晕、震颤、抽搐等症,此又称为〞肝风〞。故有〞气有余便是火〞、〞热(火)极生风〞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说法。
(三)主筋:肝主管筋的活动,从而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屈伸,而筋又赖肝血的濡养。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出现肢体屈伸不利、麻木、痉挛、拘急等症状。〞爪(指指甲)为筋之余〞,肝血不足则指甲变形,色泽枯槁。
(四)开窍于目:眼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两眼红赤。某些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常从肝治疗。
二、胆 胆附于肝,与肝相连,位于 下,虽为六腑之一,但与其它脏腑不同,其所藏为精汁,与外界并不直接相通,故又称为〞奇恒之府〞。胆的主要功能是储藏胆汁,胆病主要表现为 痛、口苦、呕吐苦水、黄疸等。胆与肝相表里,因此。临床上胆的病证常从肝论治。
根据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现,可见中医的肝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肝脏和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心血管等系统。临床上,这些系统的病症和眼科某些病症都可能与肝有关。胆一部分功能基本上与现代医学的胆相似。
脾与胃
生理与病理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故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临床上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脾
(一)主运化:运化是运输和消化的意思。其运化功能有二:一是指由胃初步腐热(消化)的食物,再经脾进一步消化,并由脾将消化后产生的精微(营养)物质上输于肺,靠气血的运行输送到全身,以滋养各个组织器官。
脾气健运,则营养充促,肌肉丰满,四肢温暖而活动轻健有力,口唇红润而光泽,因此说〞脾主身之肌肉〞,〞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若脾失健运,则水谷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食后堵满,腹胀便溏,日久则出现疲乏无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口唇苍白等营养不足的症状。脾能运化水谷,但还要靠命门之火(肾阳)来温煦,若命门火衰,则可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而出现〞五更泻〞(又称黎明泻或鸡鸣泻)或完谷不化(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等症状。
一是指输布(运输和敷布)水液,即对水有调节作用。这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导致水湿停滞。如停于头部则觉头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则胸闷呕恶;停于肺部可凝聚为痰;停于体腔则产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肠道则见腹泻;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充溢四肢则身困体沉等等。古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及〞脾为生痰之源〞等说法。
(二)益气:〞气〞在这里代表机能活动的动力。人体最重要的气是〞真气〞。真气与脾、肺都密切相关,脾将水谷之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为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脾益气的作用。所以临床上遇到气虚患者兼有脾虚症状时,应考虑为脾不能益气;而遇到肺气虚的患者也常用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