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三)统血:脾统血即指脾气能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脾气充足则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脾气不足则血失统摄(气不摄血)而行于外,即所谓〞血不循经,溢于脾外〞,因而发生各种出血现象,如长期慢性的皮下出血、便血、月经过多等。
(四)脾的特性
脾气主升:脾气因能上升,故可将水谷之精气和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输布到其它脏腑,而化生气血,并能维持人体各个脏器的位置恒定。如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中气下陷),则出现气短懒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其它内脏下垂等症。
喜燥恶湿:脾虚不运则容易生湿,且湿邪过盛也最易困脾,故脾喜燥而恶湿。若脾为湿困,就会出现头重、体沉,脘腹满闷,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症状。治疗时宜燥湿健脾,用药也应偏于温燥。
二、胃
主受纳和腐熟:受纳是接受和盛纳的意思。胃有受纳水谷及初步腐熟(消化)水谷的功能,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当这一功能障碍时,则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消化不佳,胃脘作痛等症状。胃能受纳和腐热水谷主要是靠〞胃气〞的作用。
(二)胃的特性
胃气主降:胃气下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吸收及排泄。如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
喜润恶燥:胃性喜润恶燥,易生胃热;热邪亦易犯胃,耗伤胃津,而出现口舌干燥、口渴欲饮等燥象,治疗就需用滋养胃阴、清热生津等药物。
脾与胃一脏一腑,脾属阴,胃属阳;脾立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润;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当临床上出现消化障碍时,可以根据脾胃的不同功能,鉴别是脾病或是胃病,分别予以调治。但由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如脾运不健,势必影响胃纳;而胃纳失常,亦必影响脾运,故脾胃常同病。治疗时也多脾胃兼顾。
根据上述中医对胃的认识,可知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胃基本一致;但中医所谓的〞脾〞则有消化吸收、调节体液和管理血行的的作用。
肾与膀胱
生理与病理
一、肾 肾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肾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秉赋的强弱,与先天肾精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又认为胚胎的形成始于肾,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的说法。临床上某些先天发育不全的疾患可从肾论治,又肾位于人体的腹部,故又有〞腰为肾之府〞的说法。肾有病时往往出现腰部的症状。肾包括肾阴(真阴与肾水)和肾阳(真阳或命门火)两部份。正常时,阴阳保持相对的平衡,互相协调,共同保持其正常生理活动。肾主要生理和病理如下:
(一)藏精:其含义有二:一是藏五脏六腑之精,它来源于水谷之精微,经脾运化之后,输布于全身,其剩余者储存于肾,以备其它脏腑、五官、四肢之需要:二是藏肾脏本身之精,它是由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结合转化而来的,它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所以当肾精不足,常常出现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或不孕,以及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等病证,这些病证均可从补肾治疗。
(二)主水:人体内水液的调节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主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脾主水液的转输;肾则通过肾关的开阖以调节水量,,这三部份功能总称〞三焦气化〞,而这种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所以中医说〞肾主水〞。水液的排泄与否,主要是依靠肾气的开阖作用,开则水液排出,阖则水液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