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理论 > 藏象学说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注)三焦:为中医特有的名称,目三焦可视为胸腹腔或其中脏腑及功能的总称,即上焦指胸腔或心、肺的总称;中焦指腹腔上半部或脾、胃的总称;下焦指腹膑下半部或肝、肾、膀胱、大肠、小肠的总称。

    从解部学角度看,五脏六腑除脾脏以外,大致与现代医学相符,但其生理功能则与现代医学中相应脏器的功能有较大的区别。例如,心的功能除主管血液运行外,还包括精神活动;肝的功能包括抑郁、发怒等情志活动,血液的储藏以及肌肉关节活动的支配等;脾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饮食,转运营养物质及水液,并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血管之外;肾的功能除与尿液的排泄有关外,还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六腑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主要功能大体上与现代生理学相似,但也有不同,如小肠还与尿液的生成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中医的五脏六腑按其生理功能来说是有其独特的含义的,不能完全以西医所论这些脏腑的生理概念去套用。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发生疾病时又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与皮、脉、筋、肌、骨等组织及口、舌、鼻、耳、目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器官和组统分别属于五脏,所以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疾病时也常从相应脏腑入手进行治疗。例如〞舌为心之苗〞,即舌从属于心,某些舌体的病态常从心治;又如〞肾主骨〞,骨转无力常以补肾之法调治。由此看来,脏腑的菜单现,实际上是反映了全身的生理状态。

生理与病理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故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临床上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脾

    (一)主运化:运化是运输和消化的意思。其运化功能有二:一是指由胃初步腐热(消化)的食物,再经脾进一步消化,并由脾将消化后产生的精微(营养)物质上输于肺,靠气血的运行输送到全身,以滋养各个组织器官。

    脾气健运,则营养充促,肌肉丰满,四肢温暖而活动轻健有力,口唇红润而光泽,因此说〞脾主身之肌肉〞,〞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若脾失健运,则水谷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食后堵满,腹胀便溏,日久则出现疲乏无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口唇苍白等营养不足的症状。脾能运化水谷,但还要靠命门之火(肾阳)来温煦,若命门火衰,则可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而出现〞五更泻〞(又称黎明泻或鸡鸣泻)或完谷不化(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等症状。

    一是指输布(运输和敷布)水液,即对水有调节作用。这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导致水湿停滞。如停于头部则觉头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则胸闷呕恶;停于肺部可凝聚为痰;停于体腔则产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肠道则见腹泻;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充溢四肢则身困体沉等等。古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及〞脾为生痰之源〞等说法。

    (二)益气:〞气〞在这里代表机能活动的动力。人体最重要的气是〞真气〞。真气与脾、肺都密切相关,脾将水谷之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为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脾益气的作用。所以临床上遇到气虚患者兼有脾虚症状时,应考虑为脾不能益气;而遇到肺气虚的患者也常用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统血:脾统血即指脾气能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脾气充足则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脾气不足则血失统摄(气不摄血)而行于外,即所谓〞血不循经,溢于脾外〞,因而发生各种出血现象,如长期慢性的皮下出血、便血、月经过多等。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