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四、肌张力改变
1、肌强直 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称肌强直。这种肌张力增高贯穿于远端的全过程,屈肌与伸肌程度相等。被动检查时,向各方向的活动所遇的阻力是一致的,呈“铜管”样强直,伴有震颤时呈“齿轮”样强直,这与锥体束受损时所致“折刀样痉挛”不同。帕金森震颤为典型代表。
2、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征候群 系由于尾状核和壳核病变所致,常见于舞蹈病。特点为肌张力减低,同时发生各种各样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突发的、无目的、无规律、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急促动作,多出现于面部及四肢。上述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在清醒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安静时检查,常见肌张力减低。
3、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发作 系由于新纹状体病变引起的,可出现各种奇特的不自主运动。如手足徐动症多见于肢体远端,为间歇、缓慢、弯曲的手指或足趾扭曲和伸展动作,发作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发作停止后减弱,指趾恢复自然的姿势。扭曲痉挛也是一种肌张力障碍,表现颈、四肢近端、躯干缓慢与强烈的扭曲转动。
五、扭转痉挛
扭转痉挛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畸形性肌张力不全是躯干的徐动症,为一少见的基底节疾病,临床特征系围绕躯干及肢体长轴的缓慢旋转性的不自主运动,动作歪扭,主要影响颈肌,躯干肌,以及四肢近端肌群。痉挛性斜颈,口一面部异常运动,喉部肌痉挛,书写痉挛,是一种局限性的类型。
扭转痉挛的诊断并不困难,因颈部,躯干四肢及骨盆等奇异的扭转运动为本病所特有。本病必须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相鉴别。肝豆状核变性,脑炎是此种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药物诱发的多动症亦很常见,应详细询问起病前有无服药史。本病早期往往易被误诊为赢症,这是因为基底节病变所起的一切不自主运动均可因情绪因素而加重。因此发现这些不自主运动与情绪因素有关时不能证实此种情况就是清症性。瘟病性的不自主运动容易受暗示的影响,而且往往有精神因素为背景,症状的长期持续存在可有力地排除瘟症的可能性。扭转痉挛的不自主扭转性运动的性质与手足徐动症相同,但前者主要侵犯颈肌,躯干肌及四肢的近端肌,而面肌与手肌受累轻或不受累;手足徐动症者受侵的部位则恰恰相反。
六、肌阵挛
肌阵挛是指个别肌肉或肌群突发的、短暂的、快速的、不规则的不随意性收缩。临床上可分为节律性和非节律性两类。
1、节律性肌阵挛 最常见的软跨部作上下有节律性的颤动,伴有咽喉的运动,肌阵挛可以扩延至眼肌,面肌及隔肌,因病变损害了格-莫三角及其联系。多见于头部损伤,脑血管病,肿瘤,变性性疾病等。
2、非节律性阵挛 原发性者为遗传病,如多发性肌阵挛病。症状性肌阵挛可见于脑缺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炎,变性性病变。
七、肌束震颤
肌束震颤是指个别或一些肌群细小、快速的反复不自主的收缩。表现为肉眼可见的皮下细速颤动,或成水浪微波样蠕动。好发于手。臂、股、舌在干与小腿肌。肌纤维颤动是个别肌肉小范围内细小的快速或蠕动样的颤动。好发于四肢、颜面;其中舌肌最明显。前者是脊髓前根的刺激现象,后者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的受刺激所致。其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相同,二者都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有时发生在肌萎缩之前。常见的病因有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或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也见于周围神经病,甲状腺毒性肌病,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八、肌痉挛
肌痉挛是指肌肉急速而剧烈的不随意收缩。可分为阵挛性和强直性两种。
1、阵挛性肌痉挛 是指一定时间内快速、反复、有节律的收缩,不受意识控制。如局限性癫痫发作,三叉神经痛性面肌痉挛等。
2、强直性肌痉挛 临床上常见的为特发性疼痛(俗称腿肚子抽筋),其原因不明,好发于女性、多发生在夜间,常为小腿三头肌突发的强直性疼痛,并有局部剧痛。也见于破伤风,手足搐溺症,土的宁中毒及狂犬病等疾病。
九、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是由颈肌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发性的倾斜,是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之一,少数为精神性。临床上缓慢起病,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夹肌的收缩最易表现出症状。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引起头向对侧旋转,颈部向收缩一侧屈曲,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则头部向前屈曲,两侧头夹肌及斜方肌同时收缩时则头部向后过伸。颈肌的收缩多呈痉挛样跳动式且往往以一侧更严重,患肌可发生肥大。不随意运动于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中消失。
十、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少见病,表现为头面部。下颌、舌、下肢的震颤或节律性不自主运动。主要表现在成年人,震颤常从手部开始波及前臂与头颈。躯干及下肢的震颤极少见,震颤的频率变化较大,为每秒4-12次,其在头部者以横向震颤颇为醒目,在手部者以与运动方向相同的震颤为特征如打字样震颤。震颤在运动及维持某种姿势时出现,精神紧张时加重,静止及睡眠时消失。更常见的意向性震颤以上肢及发育肌最明显。由于发音肌的震颤,患者出现不能进食,不能饮水,语音抖颤,音量正常,但饮酒后震颤可减轻或完全缓解。
十一、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运动障碍病,其特征为多数肌肉及发音肌抽搐。是慢性病,多在2-13岁间起病,男孩多见,首发症状常先为头面部,颈部抽动,或上肢肌迅速的反复不规则的抽动起病,其后症状加重,出现肢体或躯干短暂的,暴发性的不自主运动,病程中可交替出现各部位抽动如眨眼,皱额、蹩眉、极嘴、摇头、耸肩、屈肘、蹬足、踢足、惊跃、弯腰,在肌肉抽搐开始后2~4年内喉中发出“咳”、“哼”、“嘿”、“啊”、“呢”、“妈”等声或秽语及模仿言语,行为、重复言语或秽亵行为。上述症状于紧张兴奋时加重,入睡后消失,注意力集中于阅读或操作时减轻,病程持续,或有自发缓解,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