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二)瘀血性肝肿大
1、右心衰竭 任何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都可使静脉压明显升高,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心脏明显扩大,搏动减弱,肺门血管影明显,肝脏肿大有压痛,牌可轻度肿大,黄疽少见或轻度,胸腹无静脉曲张,下肢水肿,腹水量小、增长慢,外观黄色为漏出液。肝肿大的特点是当心力衰竭加重时增大,心衰好转后显著回缩。磺澳酞钠滞留量增加,尿内尿胆素原排量增加,血清谷丙氨基转移酶一般正常。B超检查显示肝静脉扩张。
2、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既往常有结核性心包炎、化脓性心包炎、病毒性心包炎或心脏外伤史,有较明显的颈静脉充盈,静脉压升高,有奇脉、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一心脏正常或稍大,心脏搏动明显减弱,心音遥远,有心包叩击音。X线检查示肺门血管影清晰,心包正常轮廓改变或心包钙化影。肝脏明显肿大,无痛,牌可轻度肿大,肝功正常或轻度异常。
3、柏一查综合征20-45岁的男性发病率高。由于引起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的病因、位置、范围、程度、发病的急缓及病程长短不同,临床表现亦有差异。急性期以迅速出现的肝区疼痛,进行性肝肿大、迅速增长的腹水为特征,腹壁静脉扩张,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脏功能损害,重者呈现休克或肝功能衰竭迅速死亡。慢性期除部分患者由急性期转来外,多数呈隐袭性起病,症状和体征缓慢出现,病期长者有脾肿大和食管静脉曲张,合并下腔静脉阻塞者,胸。腹壁静脉怒张十分明显,血流方向自下而上,双侧下肢水肿,小腿皮肤有棕褐色色素斑点,重者下肢静脉曲张,甚至足踝部发生营养性溃疡,双侧下肢静脉压升高。肝功能仅有轻度损害,磺澳酞钠试验轻度滞留,碱性磷酸酶升高。B超检查可以显示下腔静脉内径大小,判断有无狭窄或阻塞,以及阻塞的位置和范围,肝、脾的大小和形态,有无腹水等。核素肝扫描肝脏增大,形态失常,示踪剂聚集于充血肥大的肝尾叶,呈“中央浓集”现象,肝右叶示踪剂呈稀疏状分布或明显减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阻塞的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不仅提供重要的诊断证据,而且为临床分型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提供重要依据,是不可缺少的检查。
(三)胆汁淤滞性肝肿大
1、肝内胆汁淤积 包括肝门部及肝内胆管梗阻性病变及主要由于功能性障碍所致者。常见于中、青年人,有肝炎或肝毒药物接触史,发病时可有病痒感,低热、黄疽发生快且比较轻容易变,早期肝区疼痛,肝脏稍肿大,无压痛,间歇性白陶土色便。血清胆红素为结合型,十二指肠引流间歇性无胆汁,血清胆固醇常上升,并与胆固醇脂平行,血清ALP上升,SGOT、SGPT<100,血清B1球蛋白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S超及CT检查示肝胆管无扩张,胆管造影经皮肝胆管造影术不能显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正常。
2、肝外胆汁淤积
(1)胆总管结石:有胆道蛔虫病及反复发作史,阵发性上腹或右上腹绞痛,发热、寒战、黄疽呈波动性,胆囊不一定能触及,肝肿大不明显,间歇性白陶土色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胆素不定,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及下降迅速,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十二指肠引流液有胆红素钙结晶或大量脓细胞。X线检查可见胆管扩张及结石阴影。B超检查显示强回声后有声影,结石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CT检查示总胆管横断面呈境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总胆管轻度扩张。
(2)胆管癌:临床表现以阻塞性黄值为最突出,黄疽可持续上升亦可暂时减轻,伴有上腹疼痛,胃肠道症状,体重减轻,身体瘦弱,乏力,呈恶病质,肝肿大,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可有腹水,具体表现视癌肿的部位与病程的早晚而不同。血、尿、粪分别检查胆红素、尿(粪)胆原,尿(粪)胆素及血清碱性磷酸酶都增高。十二肠指引流液中胆汁含血或胆汁量极少,引流的胆汁液中找到癌细胞可明确诊断。B超检查示胆囊肿大,明显积液,但无结石阴影。胰胆管造影,胆管某段可显示狭窄、充盈缺损,经皮肝胆道造影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某一部分充盈缺损,管腔狭窄,变毛糙等。
(3)胰头癌:上腹部或脐周疼痛,向左腰背放射,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癌痒少见,肝、胆肿大,常有胰腺炎。十二指肠引流液可见癌细胞或红细胞。十二指肠钡剂造影显示十二指肠环扩大。B超检查示胆囊肿大,总胆管扩张,胰头实质性包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显示胆管中断、狭窄、移位、腺泡充盈缺损。
(4)壶腹癌:可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史,50岁以上男性多见。上腹深部持续疼痛或隐痛,向背部放射,黄疽进行性加重,可有波动性,常见皮肤癌痒,肝肿大、质硬无触痛,中上腹可触及包块,且可伴有消化道出血、胆管炎、胰腺炎,转移较晚,粪便呈进行性白陶土色。白细胞数正常,便隐血试验阳性、尿胆素阳性,氨基转移酶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十二指肠引流可见癌细胞及出血,十二指肠造影降段有倒“3”字形。B超检查示梗阻以上胆管扩张,不均匀低回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显示乳头区肿瘤阴影。CT检查显示总胆管和胰管扩张,扩张的胆管保持圆形。
(四)代谢障碍性肝肿大
1、脂肪肝 在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或 中毒时,例如慢性酒精中毒、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病、糖尿病、重度贫血及肿瘤恶病质等 基础上,肝内脂肪堆积,常见右上腹疼痛,肝脏轻度或中等度肿大,表面光滑,质正常或稍硬,多元明显压痛,少数可有轻度黄疽,有些类似轻症肝炎或无自觉症状。血清胆固醇明显增高,BSP轻或中度储留,尿内尿胆素原排量增加,血清蛋白电泳乙种球蛋白增加、谷雨氨基转移酶轻度增高,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正常,而宽香草酚浊度试验多为阳性。B超检查显示肝脏两叶一般成比例的肿大,下角变钝,肝内管道明显变细或消失不见,肝脏呈弥漫性散射,回声衰减大于正常肝,形成模糊光云状。CT表现密度减低,低于脾及肝内血管。
2、肝淀粉样变性 肝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细胞外淀粉祥物质沉着于肝血管壁及组织中引起的疾病,非常少见,可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型,继发性者为全身性,常可证明原发病的存在。临床上如患者有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商边缘钝的肝肿大,同时伴有慢性化脓性感染,特别是慢性骨髓炎、慢性肺脓肿、结核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时,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肝功能损害极轻出BSP试验是肝淀粉样变性最敏感的指标,阳性刚果红试验是诊断此病的重要赔方法,但阴性不能排除此病。血管造影显示肝内有血管减少区和肝动脉分支管径骤然改变。核素扫描可见肝脏对放射性摄取均匀一致地轻度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