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症状自测 > 腹部 > 正文

肝肿大是怎么回事,肝肿大怎么办?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2-1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6、心源性肝硬化 此病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所致。在心力衰竭控制后肿大的肝脏相应回缩,如不回缩或在心力衰竭有显著静脉压增高时而肝脏却无相应的肿大,肝脏硬度增加,肝区压痛不明显,持续性黄值、脾肿大变硬,心力衰竭控制后腹水不消或腹水的程度较下肢水肿更明显。

  (六)肿瘤和囊肿

  1、原发性肝癌 此病多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上,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可有乏力。消瘦、食欲缺乏,肝区疼痛、低热,待至出现肿块时,病情常已进人中、晚期,病变可以是巨块型。结节型或弥漫型,肝脏显著肿大,质硬,黄疽、腹水多见,腹水常为血性,可找到癌细胞,可有锁骨上淋巴结或肺部转移性病变。血清碱性磷酸酶厚酸脱氢酶与Y-谷氨酸转肽酶活性明显增高,AFP阳性。B超检查示不规则密集光点、光团,有时有不规则暗区。核素扫描呈放射性分布不均匀,单个或多个缺损区。CT检查为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缺损。肝血管造影是诊断肝癌的有效方法,能查出直径小于2CM的病变,可确定其范围与数目、供血是否丰富,并能了解有无肝硬化和附近有无肿瘤转移,肝癌的动脉造影 可有以下表现:①显示肿瘤血管,表现为肿瘤区内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的血管影或呈“湖样”旭,其供血动脉增粗扩大;②动脉拉直和移位,动脉边缘不规则且僵硬;③毛细血管期可见肿瘤染色,呈高密度的结节影;④肝实质期显示为充盈缺损区;⑤有时可形成动静脉瘦,使相邻的门静脉分支早期显影。门静脉造影不能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但能显示分支的受压、移位或拉直现象。如肝外门静脉显示边缘不规则,甚至出现充盈缺损和中断现象,提示肝癌侵犯、转移或瘤栓形成,说明肿瘤已不能手术,预后不良。

  2、继发性肝癌 常有原发癌病史而无肝病史和其他肝病证据,有肝区肿瘤临床表现者,触诊时肿瘤结节多较硬而肝质较软。核素扫描为多个散在性占位性病变,腹腔镜检或肝穿刺可确诊。

  3、肝血管肉瘤 常有氯乙烯、二氧化钍、砷接触史而无肝炎史,多见于男性,平均年龄46-47岁,病程短,发展迅速,通常6个月左右出现恶痛质而死亡。肝脾肿大、压痛、乏力、消瘦,肝区疼痛,腹痛,晚期有腹水、消化道出血或血性腹水,黄疽多不显著。血清碱性磷酸酶、Y-谷氨酸转肽酶轻度升高,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阴性,常有血小板减少。核素扫描、超声、CT、肝血管造影检查均可示占位性病变。

  4、肝血管内皮瘤 十分罕见发生于新生儿,女性多见。常伴有其他器官的血管瘤,尤其皮肤血管瘤约占50%。临床主要是肝脏肿大,高排出量心力衰竭、贫血和多处皮肤血管瘤,患者出现黄疽,偶可闻及肝脏上的血管杂音,肿瘤偶可自发破裂,也可合并血小板减少。此病的自然病程是早期生长迅速,随后逐渐退化,如果儿童生存肿瘤可完全消退。

  5、肝海绵状血管瘤 是肝血管瘤中最多见的肝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生长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和瘤体对肝脏的影响,发生的并发症有关。本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瘤体小者无症状,大于4cm时可出现消化道压迫症状,可在上腹触及包块、钝圆、光滑柔软、囊性感、无压痛有时在肿块上可听到静脉营营有,用手压之可明显减弱或消失。个别患者包块质硬。肿瘤生长十分缓慢,随着年龄增长可发生退行性变。可并发瘤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婴幼儿可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级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引起致命的出血、溶血。肝功能大致正常。动脉造影表现为多数团块、扩大的血管影,其显影时间可达十余秒钟,供血动脉并不扩张。CT检查表现为肝内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单发或多发,造影剂增强后在低密度的周围有分散、高密度的增强灶具典型表现,多数可见瘤内钙化,与原发性肝癌或转移瘤相似,常需用快速增强扫描法帮助鉴别。此瘤可被误诊为肝硬化、肝癌、肝包虫病、胰腺囊肿及胃癌等。

  6、咸人肝脏多囊病 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常同时伴有多脏器囊肿以肾为常见。年幼患者因囊肿体积尚小,多无任何症状,发病年龄多在结、皮肤、肝、脾、指骨及神经系统等。本病进展缓慢,多发生于30-40岁女性,早期约半数无症状,仅可发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气促、发组等,后期可伴发骨那炎、红细胞增多症和肺源性心脏病,同时累及多系统的器官,肝常被累及但常无症状。肝功能轻度受损,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7、先天性肝脏纤维化 此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一种少见病,呈散发或家族型,见于儿童和4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往往有巨大而坚硬的肝脏和脾脏,伴门脉高压时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及上消化道出血,黄疽少见。肝功能多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门脉造影可显示侧支循环形成,确诊须肝活检。应与肝硬化相鉴别。

  8、自身免疫性活动性肝炎 本病系指不是由病毒、药物或其他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持续至少半年以上的慢性肝脏炎症性浸润及片状坏死。30岁以下女性多见,常见症状与一般慢性肝病相似,易疲乏,可有发烧,部分可有肝硬化。免疫学检查有高球蛋白血症,可检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S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DAN抗体及针对肝脏特异蛋白(LSP)的自身抗体,和与LSP不同的肝细胞膜抗原的抗体。可伴有其他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9、血液病 白血病、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网状细胞病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肿大。实验室检查可有相应的改变。

  10、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此病经常累及肝脏,可有肝脾肿大,潜伏期11个月至4年。本病临床表现复杂,不具特异性,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慢性淋巴结综合征,有长期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硬度不一,伴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盗汗、腹泻、肌痛、肝脾肿大等;有严重的或一种以上机会性感染或罕见的恶性肿瘤。患者属易感人群,有结、皮肤J,肝、脾、指骨及神经系统等。本病进展缓慢,多发生于30-40岁女性,早期约半数无症状,仅可发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气促、发组等,后期可伴发骨那炎、红细胞增多症和肺源性心脏病,同时累及多系统的器官,肝常被累及但常无症状。肝功能轻度受损,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