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一旦出现SCr增高,还需认真区分其为正常或异常反应:若增幅不超过30%,为正常药物反应(这与ACEI阻断AⅡ生成导致出球小动脉适度扩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不应停用ACEI;但是,如果SCr增幅超过30%,乃至50%,即为异常药物反应,应及时停用ACEI。此异常反应往往出现在肾脏缺血时(如肾脏病人过度利尿导致脱水,肾病综合征高度水肿有效血容量不足,并发冠心病心衰左心博出量减少,以及肾动脉狭窄等),由于肾脏血流灌注减少,为维持足够肾小球滤过率,就必须使出球小动脉收缩,而该处血管收缩正主要靠AⅡ作用完成。用ACEI后,AⅡ生成减少,出球小动脉扩张,破坏了这一代偿机制,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SCr即明显升高。肾小球血液动力学的这一异常反应,在及时停用ACEI后一般均可恢复。当SCr恢复至原水平,且肾缺血因素也被纠正后(上述头三个肾缺血因素都能被纠正),为控制系统高血压及保护肾脏仍可再用ACEI;但是如果肾缺血因素未能纠正(如肾动脉狭窄未行血管重建治疗),则不宜再用ACEI。
肾功能不全严重至SCr>265μmol/L(3mg/dl)时,原则上应禁用ACEI。因为此时残存肾小球已甚少,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已是其必不可缺的代偿机制,ACEI破坏此代偿后SCr就必将迅速升高;而且,肾功能损害至如此严重时,用ACEI也极易诱发高血钾症。当然,如果病人已发展至终末肾衰竭进入透析后,为控制高血压又可再用ACEI,因为,此时已无必要再担心ACEI对残存肾小球的不良影响,而且高血钾症也很易被透析防治。
应用ACEI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时如何具体选药? ACEI类药物现有20余种,具体选用时有两条原则可供参考:①应选用对肾组织渗透力高的药物,如贝那普利(benazepril)及雷米普利(ramipril)。对肾组织渗透力高才能最有效地抑制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发挥最大治疗效益。②宜选择肾脏及肾外双通道排泄的药物。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常有肾功能不全,此时药物若仅能从肾脏排泄则易蓄积而增加副作用,故宜选用双通道(如肾脏及肝胆)排泄者。ACEI中福辛普利 (fosinopril)从胆汁排泄量最大,至终末肾衰竭前毋需调整剂量,而贝那普利及雷米普利也能部分从胆汁排泄,肌酐清除率<30ml/min才需减量,均为较好的双通道排泄药物。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Ⅱ至少具有4种受体(AT1R、AT2R、AT3R、AT4R),其中致病效应主要通过AT1R介导。90年代已有多种AT1RA问世,我国现已上市氯沙坦(losartan)、缬沙坦(vasartan)及伊贝沙坦(irbesartan)等药。
理论上讲,该类药具有ACEI类似疗效,且比ACEI存在如下优点:①作用不受ACE基因多态性影响;②也能抑制非ACE催化产生的AⅡ致病作用;③促进AⅡ与AT2R结合发挥"有益"效应。此三项优点结合起来将可能使AT1RA的降血压及器官保护作用更有效。此外,AT1RA的副作用也比ACEI轻:①AT1RA多以肾外(胆汁)排泄为主,故肾功能不全时体内不易蓄积,直至终末肾衰竭(肌酐清除率﹤10ml/min)才需减量。②ACEI能通过抑制激肽酶使体内缓激肽、前列腺素及P物质增多,刺激呼吸道咳嗽,而AT1RA不影响激肽酶,无咳嗽副作用。由于副作用轻病人对AT1RA更易耐受。
现在AT1RA同ACEI一样也能作为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包括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发生后的高血压)的首选药。氯沙坦及伊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高血压的循证医学试验已于2001年完成,两药均显示了良好降血压及肾脏保护疗效。
应用AT1RA及ACEI时均需注意病人钠入量,钠过多会明显影响降压疗效。所以,服用这两类药时一定要限制食盐,并提倡合用小剂量利尿剂(肌酐清除率>25ml/min时用噻嗪类利尿药,肌酐清除率<25ml/min时噻嗪类药已失效,需用袢利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