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要达到这一目的又必须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一)为有效保护肾脏应将血压降到什么程度?
传统的观点认为血压降得"过低"会减少心、脑及肾脏血流灌注,影响这些重要脏器功能。但是,近年这一观点已受到严重挑战,不少肾脏病学者已进行了各种临床试验对其重新审视,其中,90年代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领导的"肾脏病改变饮食试验"(MDRD)的研究成果尤引人注目。
该协作组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对照观察,比较了不同降压目标值对延缓肾脏病病人肾损害进展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认定:对于尿蛋白超过1g/d(尤其出现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病病人, MAP必须严格控制达92mmHg才能有效延缓肾损害进展,而且,在相同MAP水平上,降低收缩压(及脉压)比降低舒张压更重要。因此MDRD协作组推荐尿蛋白超过1g/d的病人应将血压控制达125/75mmHg。
至于,尿蛋白少于1g/d的肾脏病病人,肾实质性高血压应降到什么程度?MDRD试验未结论。但是在MDRD试验中,尿蛋白少于1g/d的病人MAP被降到92mmHg与降到97mmHg预后无异。因此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制订的高血压治疗指南"(1999WHO/ISH指南)推荐此组病人应将MAP降至97mmHg(血压130/80mmHg)。
MDRD试验还对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MAP控制达上述水平后安全性做了研究。该降压目标值不但对肾脏病有益,而且对并存的冠心病也很安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并未增加任何心血管事件。但是,该降压目标值对并存的脑血管疾病安全度如何?MDRD试验未做报道。
(二)为有效保护肾脏应选用哪些降压药物?
在能把血压将达目标值的前提下,要首选能更有效保护肾脏的降压药物。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现已公认在全部降压药中,ACEI是保护肾脏最有效的药物,对延缓肾损害进展疗效尤显著。因此,应予首选。
ACEI治疗高血压时其肾脏保护作用机理是什么? 该类药能通过两种效应延缓肾损害进展,即血液动力学效应及非血液动力学效应。血液动力学效应是指改善肾小球内"三高"而发挥的效应:① ACEI能从血管阻力及血容量两方面有效地降低系统高血压,系统高血压降低即能间接改善肾小球内"三高"。② ACEI还能扩张肾小球出、入球小动脉,且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扩张入球小动脉,故又能直接使肾小球内"三高" 降低。因而能有效延缓肾损害进展。非血液动力学效应是指减少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ECM)蓄积而起的效应:①血管紧张素Ⅱ(AⅡ)能刺激肾小球细胞合成ECM,ACEI阻断了AⅡ产生,故能减少ECM生成。②AⅡ还能刺激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生成,故能使纤溶酶原转换成纤溶酶减少,进而使金属基质蛋白酶(MMP)产生减少,纤溶酶及MMP都具有降解ECM作用,故AⅡ能通过上述机制减少ECM降解,ACEI阻断了AⅡ生成,即有利ECM降解。所以,ACEI能减少肾小球内ECM蓄积,减慢肾小球硬化进展。
有作者把降低系统高血压进而改善肾小球内"三高"延缓肾损害进展的机制称为"血压依赖性效应",而把与降低系统高血压无关的其它作用机制(如直接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及减少ECM蓄积作用)称做"非血压依赖性效应"。虽然全部降压药均具有血压依赖性肾小球血液动力学保护效应,但是其中多数却无非血压依赖性效应,因此ACEI在所有降压药中肾脏保护作用最著。
应用ACEI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肾功能不全病人,当血清肌酐(SCr)<265μmol/L(3mg/dl)时可应用ACEI降血压及保护肾功能,但是必须密切监测血钾及SCr变化。用ACEI后由于醛固酮生成减少,血钾可能增高,加之肾功能不全肾脏排钾障碍,故易发生高血钾症;另外,用ACEI后,正如前叙,由于其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扩张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滤过率会减低,SCr可能增高。所以,用药后、尤其用药初头两月内必须认真监测血钾及SCr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