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1.病毒性肝炎(甲型;甲型乙型同时感染)
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
2.病毒性肝炎(乙型;乙型丁型重叠感染)
慢性(中度)
炎症活动程度 2 纤维化程度 3
3.病毒性肝炎(丙型)
亚急性重型 早期(中期 晚期)
4. HBsAg携带者近期感染另一型肝炎时亦可书写如下:
①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急性黄疸型
②HBsAg携带者
对甲、乙、丙、丁 、戊五型肝炎病毒标志均阴性者可诊断为.
①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或
②慢性肝炎(病毒性或自身免疫性未定)
三、病理组织学诊断
急性肝炎以炎症、变性、坏死为主,纤维化不明显;慢性肝炎除炎症坏死外,有不同程度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变。我们中医诊疗网建议对急、慢性肝炎均以病因分类为基础。慢性肝炎还对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G0-4)分期(S0-4)划分标准力求具体,这样既有利于统一标准,也有利于动态观察,监测疗效及积累科研资料,深化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自然规律的认识。
对肝穿标本中医诊疗网建议作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外,作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肝内纤维化程度,同时作免疫组化染色,有条件的单位根据需要可开展原位杂交及原PCR,以助确定病原及病毒复制状态。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1.急性轻型肝炎,主要病变位于小叶内,表现为肝细胞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变(主要见于丙肝)、点状、灶状坏死,嗜酸小体,肝窦内单个核细胞浸润,窦壁细胞增生(丙肝常较明显)。有的可见某种程度的小叶内胆汁淤积,肝毛细胆管内含胆栓,坏死灶及窦内有小团含色素吞噬细胞聚集。临床具黄疸者,这种改变比较明显,有时可持续较久。汇管区炎症在乙肝时常不显著,而其它各型比较明显,甲型戊型肝炎时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甲肝时常可见到淋巴细胞、浆绸胞浸润于肝小叶周边。甚至出现肝细胞脱落,类似碎屑坏死。丙肝汇管区炎症较明显,有时呈滤泡样淋巴细胞聚集,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