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地区毒药与解毒药初探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据《肘后方》记载。壮族先民早就知道甘草甘缓能解各种中毒,是壮族地区常用的解毒药。书中曰:"岭南俚人,解毒药,并是常用药"。又如《外台秘要》记载:"岭南俚人毒药,多因饮食得之......俚人有解疗者,畏人得法,在外预合,或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余住久,与首领亲狎,知其药并是常用,俚人不识本草,乃妄言之,其方如后,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说明王焘曾在壮族地区居住过,并收集了当地壮族用甘草解毒的经验。目前壮医还在使用甘草治疗各种中毒。

    ② 天仙藤

    天仙藤又名都淋藤和兜铃苗,据《太平圣惠方》记载,都淋藤遍生岭南,当地土人都认识这个药。并指出此药可治中草盅毒,特别是《肘后方》指出,壮族先民有用天仙藤解救药物中毒的经验:"席辨刺史言:岭南俚人,多于食中毒,人渐不能吃,胸背渐胀,先寒似痒,用都淋藤十两,水一斗,酒二升,煮三升,分三服,毒逐小便出。十日慎毒物,不瘥更服"。

    ③ 锦地罗

    锦地罗是《本草纲目》的新增药物,据该书记载,锦地罗产于广西的河池地区和靖西,德保,柳州一带,当地群众十分宠爱此物,用来治疗山岚瘴毒,疮毒及解诸毒,服法是:"以根研生酒服一钱匕"。锦地罗是-种解毒范围较广的解毒药,比《本草纲目》早的陈琏编撰的《桂林郡志》亦记载有思明府出产锦地罗,当地人用来治疗蛊毒;明·方喻编撰的《南宁府志》和清·甘汝来编撰的《太平府志》也将锦地罗收入土产条下。由此可知,锦地罗是明清时期广大壮族地区常用的解毒药。

    ④ 钗子股

    钗子股又名金钗股,壮族先民早在唐代就广泛用于解救各种中毒,如《岭表录异》云:"广中多蛊毒,彼人以草药金钗股治之,十救八九",五代·李询《海药本草》也指出:"岭南多毒,家家贮之",说明当时人们已使用金钗股来预防各种中毒.《本草图经》也记载了岭南人用金钗股催吐解救药物中毒的经验。

    ⑤ 黄藤

    《太平圣惠方》记载有岭南土人用黄藤防治药物中毒的经验.《本草纲目》亦指出:黄藤主产于岭南,俚人用来防治食物中毒,"土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

    ⑥ 蒜

    蒜在今天是常用的配料菜,但在古代壮族先民常用它来解毒,《新修本草》云:"此蒜与胡葱相得,主恶*毒,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时用之".

    ⑦ 阳桃

    据《本草纲目拾遗》及《岭南杂记》记载,岭南土人用阳桃作蔬菜或"蜜渍盐言醃以致远",主要用来解肉食之毒,蛊毒及辟岚瘴之毒。

    ⑧ 白花藤

    据《新修本草)记载。岭南出产的白花藤"主解诸药,菜,肉中毒"。《肘后方》指出:岭南俚人往往在饮食时发生中毒,如因食物中放有毒药(蓝药或菌药),误服后出现"不能食,心中渐胀,先寒似瘴'等症状时,立即用白花藤加干蓝实煎服解救,甚效。《中药大辞典》中的白花藤的正异名有四个,但都与本文所述白花藤不是同一药物.

    以上是壮族善用毒药和解毒药的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壮族使用毒药和解毒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从晋代开始出现了岭南俚人使用毒药和解毒药的文献记载。到了唐宋时期,品种大量增加,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著名的解毒药陈家白药、脆蛇、玳瑁血、甘蕉根以及烧炼水银和用蔓陀罗花的经验等,所使用的解毒药共有九大类。标志着壮族使用毒药和解毒药进入了飞跃时期。明清时期,不仅本草书继续收载壮族地区的毒药和解毒药。而且广西地方志书亦在本地物产中大量介绍壮族使用毒药和解毒药的经验,是继续向前发展时期。

下一篇:返回列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