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医痧病及其诊疗源流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壮族人民广泛使用的一种古老而又简单,疗效卓著,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简易疗法。具体而言,医者选用骨弓、瓷碗、苎麻、棉线或野芋头(海芋)、 卜芥(假海芋)等工具或药物在患者体表上的一定部位连续刮动,使皮下显出一道道的痧痕,用以诊断和治疗痧病的一种方法。又分为骨弓刮法、药刮法、瓷碗刮法、线刮法等等。

    骨弓刮法,是用马、鹿等家畜或野兽肋骨做成骨刮弓,根据不同的痧病选在患者背部、肩棱、胴窝等部位进行刮治。

    药刮法,是选用一定的药物在病人体表进行刮治,壮医多用野芋头、卜芥来刮治。方法是将野芋头或卜芥煨热,切去一小片趁热在患者全身从上到下进行刮治,直到皮肤出现暗红色血斑为止。药物刮疗法既是诊断方法,又是治疗方法,它充分体现了壮医痧病独特的诊疗方法。瓷碗刮痧法在壮族地区也普遍使用,据报道,柳州一带的壮族地区还有用苎麻或棉线来刮痧。

    除上述捏痧法、针刺放血法、挑痧法、刮痧法外,在壮族地区使用的其它外治法还有:洗浴法、拔罐法、绞痧法、割痧法、擦洗法、拔毛法、药线点灸法、拍痧法、点痧法、滚痧法、包扎法、划痧法等等。

    从上述各具特点的疗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壮医痧病的外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内涵非常丰富。

    有关此期外治法充实进步的过程,还体现在各种地方志中不断涌现的壮族民间急救斑麻的记载。其中较突出的记载有:"五六七月盛暑伏阴在内,乡村人又喜食冷粥,故肩挑劳苦之人,多于中途中喝而毙,俗谓之斑麻,又谓之发痧,以手捋病者自脂及臂,使其毒血下注,旋以绳缚定,刺其十指出紫血,甚则刺胸刺腮刺舌,多有愈者"。考证之,此法即是宋代"挑草子"法,目前仍流传于壮族民间,经演变已成为宁明壮医广泛使用的温刮缚扎刺法。

    综上所述,发展至明清民国阶段,文献资料所记载的壮族地区痧病外治法方法丰富多样,疗效显著,施术比较规范,与前代相比其治疗经验无疑丰富了许多。当然,此期外治法的进步、发展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融进新的经验、方法,从而表现出了其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2、内治法的发展

    宋元以后,内治法逐步丰富,成为痧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行之有效的方药相袭沿用,创新的方药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化应运而生,层出不穷。本文择其部分试述之。

    (1)药物内容的充实

    从本草、痧病类专著可以看出,与壮医治疗痧病及其饼发症系列症候有关的药物比前代明显增多,除前代所见的铁冬青、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或凉血解毒之品外,还增加了肥儿草、野芋头、南蛇勒、石灰水等。许多特色要药出现于中医古籍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龙柏药性考补遗:肥儿草、产广西平乐县,治小儿一切疾及痧胀,需如要药"。

    荞麦"南方亦种,但作粉饵食,乃农家居冬谷也,主治: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石毒甚良;......炒焦,热水冲服,治绞肠沙痛","斑痧......,再用荞麦五钱,煎服"。

    "痧症,......急用南蛇勒苗兑酒服之,立可起死为生,最为神效"。

    "痧症诸方,急取生芋头,食之。......屡试神效。"

    广西的各种地方志中,也涌现出各种壮族民间特色药,体现了这一时期药物不断充实的过程。其中较突出的记载有:"七叶荆,凡有痧症浸水服可愈";"水罗卜,治绞肠痧及泄泻";"肥儿草,能治小儿诸疾,且疗痧胀";"穇,一名红稗,俗名鸭脚粟,......可以治痧症";"马连鞍,藤本,有红白二种,红根者可治痧症,相传昔有旅客患痧症,村人以此医愈之,其人感激,与马连鞍赠之,故名"。据笔者在调研中所见,马连鞍确是壮族民间普遍应用的治痧病药物。马连鞍,又称古羊藤,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痧症等病症。因此,从马连鞍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壮医先辈用它来治疗痧病有丰富的经验。此外,从广西其它旧县志中所挖掘出的壮医治疗痧病的药物也是不胜枚举,其中较常用的有铁冬青、黄皮果核、凤尾草、三姐妹、七叶一枝花、金银花、两面针、柴胡香附、路边黄等等。总之,这一时期文献中记载的壮医治疗痧病的药物不但有量的增加,还体现了民族特色的充实,马连鞍、野芋头、荞麦便是其中的代表。野芋头又名朴薯头、海芋,性寒,有大毒,功效"破热,攻毒,祛风,消肿",入口有强烈的麻痹感,嚼之口舌麻肿,一直为历代本草著作视为禁服或慎服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