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三)诊断学的进步
1、症状诊断的进步
千百年来,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一直是"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壮医对痧病的认识亦如此。壮医先辈认为痧毒中人,可在病人胸背部刮出一定的痧斑、痧点;邪在营分血脉者,则为瘀为蓄,青筋显露;痧毒侵犯机体,则使脏腑阴阳气血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出现胀累感等主要症状。因此,痧所表现的痧点痧斑、青筋、胀累感等主要特征即成为痧病诊断的依据。此期壮医丰富发展了前代医家关于对痧病的认识,在临症诊断上,症状诊断法日愈进步,成为诊断痧病的主要方法。具体而言,凡痧病症见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绞肠大痛,如板硬、如绳转、如筋吊,胀闷非常者,称为"绞肠痧";用手指刮前胸见有条索状鼓起,似一条蛇形位于皮下者,称为"标蛇痧";用手刮前胸,见有条索状隆起,隆起的中部特别高起酷似蚂蝗者,称为"蚂蝗痧"。《验方新编》详细描述了痧毒在表在里,在气分在血分及各种病症的症状特征,为临症诊治作出了贡献,如"羊毛痧,腹胀连背心或腰胯或芒刺痛,用烧酒坛头泥研筛细,和烧酒作团,辊擦痛处,即有细白毛粘团上"等等。从而充实了症状诊断法的内容。
2、药物试诊法的确立
由于痧病常与其它病合并出现,变化复杂,在主要症状不明显时,痧病之脉证亦有类似其它疾病之处,临症诊治有时会发生困难。此期,壮医先辈已掌握根据痧病患者对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或食物,有麻木不仁,无刺激的特异反应,作为鉴别诊断痧病的主要方法,开拓了药物试诊法的领域。《验方新编》里有芋艿带毛生嚼不麻法,生黄豆细嚼不腥法。此外,运用系统信息的方法,从有关文献中搜寻,我们还发现这段时期隐含在其它中医书籍中与壮医痧病独特的鉴别诊断相关的方法。如《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就有生黄豆试诊法、生芋试诊法等壮医先辈常用的痧病试诊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中亦有相似的记载;广西的各种地方志中亦不乏此类记载,《来宾县志》曰:"野芋,叶大似虎耳,根大如拳,颇类芋。生食之舌暴肿,或云断肠。切之有白汁,以摩人身,肌肤奇痒,若病热得摩,反觉舒快。切碎焙焦,入水煎服,其病可已"。壮族民间还有尝烟筒油水无苦辣难受感觉为痧病,或以辣椒擦掌心不知瘙痒热辣感者为痧病等等的痧病与它病的鉴别诊断法。药物试诊法的可贵之处在于简便、准确,融诊断治疗于一体,弥补了以往单一的症状诊断的不足,为临床确诊提供了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是壮族民间常用的诊疗方法之一,它标志着壮医痧病诊断学的丰富和进步。
(四)治疗学的发展
随着壮医对痧病认识的深化,诊断学知识的提高,临床治疗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外治法的充实、进步
此期壮医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使外治法得到空前发展。一方面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充实,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方法的合理使用,与前代相比,外治法有了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其一,施术操作的具体步骤过程明确完整;其二,施术部位及作用具体明确;其三,施术宜忌明确。壮医刮痧、捏痧、挑痧等疗法被详细收入中医书籍。随着这些医书的流传,壮医痧病治疗经验亦随之流传,影响更加广泛。它丰富了祖国医学关于痧病的治疗学内容。
《痧胀玉衡》不愧为我国第一部痧症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痧症的病因、病理、症状、分类、治疗等方面内容。其中治法方面,针刺放痧提到的百会穴、印堂、太阳穴、喉中两旁、双乳、两手十指头、两臂弯、两足十指头、两腿弯等穴位及针刺用具,刮痧部位如背脊、颈骨上下、胸前胁肋、两背肩臂、头额、腿上部位和刮痧用具如铜钱、绵麻线、食盐等都是古今壮医针刮所用穴位、部位和用具,是壮医痧病针刮内容的信息反映。清代刘奎撰写的《松峰说疫·痧病类伤寒》乃是广收民间治疗经验,其中也有类似针刮记载。《张氏医通》中所用的瓷碗刮痧法,瓷锋针刺委中出血法等等,均是壮医常用治法。《验方新编》乃集壮医治痧经验的大总结,该书详细介绍了针刺放痧和刮痧的部位、用具、操作过程、禁忌等。具体而言,针刺放痧用瓷锋"痧毒太深,即用瓷锋在黑点上将皮略为刺一点,放出黑血,则病必松","针刺放痧当用瓷锋作针","至于结喉及两边,万不可用瓷锋刺也",刮痧"择一光滑细口瓷碗,另用热水一盎,人香油一二匙,将碗口蘸油水,令其暖而且滑,两手复执其碗,于病人背心轻轻向下顺刮,以渐加重,碗干则再蘸再刮"。明清时期,外治方法尤多,内涵丰富,各具特色,放血法、挑痧法、刮痧法、捏痧法、拔毛法、鸡蛋清揉擦法、草药薰洗法,各法具备,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下面择其部分试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