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二)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的根本保证。纵观历史发展轨迹,各时期各朝代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其医学的发展。加以社会的需要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壮医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壮族地区号称"瘴疠之乡",痧瘴危害严重。对于痧病,壮医先辈总结出了一整套防治措施,生存本能的需要,为壮医痧病诊疗技术和经验的存在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由于壮医发明的诸多有效防治痧病的方法是简、便、廉、验的,合乎科学的方法,适应人民群众防治痧病的需要,所以它始终在民间广泛地应用和流传,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三)政治文化因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促进了壮汉文化交流,对壮族地区文化和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公元前216年,赵佗建立了南越政权,相传五代,历时93年。赵佗首创的"以夷制夷,和辑汉越"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显然对南越民族保存本民族文化是有利的。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表明,在南越政权时期,壮医痧病的治疗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政治因素中,延续近千年的土司制度对壮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到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医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土司制度渊源于秦汉,始于唐宋,历经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消亡。土司制度的本质是"分而治之","以夷治夷","以其故俗治"。很显然,土司制度的这种"自治"措施对民族医药的保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首先在土司制度下,官方设立的医药机构中有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为"土人",医学署的医官本为"土人"即由少数民族担任,这对于发展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是一个促进的因素。
就文化因素而言,任何文化都具有开放和封闭二重性,壮族文化也不例外。日本塚田诚之博士就说:"壮族在接触汉文化之际,可以看到两种对立方式,首先标榜壮族固执地坚持其文化,其次相反地吸取汉文化"。具体就痧病诊疗而言,由于壮民族固执地坚持本民族文化,故本地的诊疗特色(如药刮、针挑、陶针刺血放痧等)得以保存。另一方面,由于其吸取汉文化,壮族地区的部分诊疗经验融进了中医学的内容,人们已使用一些中医取穴和辨证论治原则。总之,异族文化的渗透也促进了壮医痧病诊疗技术的发展。
(四)地域环境因素
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总是与一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壮医对痧病的深刻认识及其诊疗技术方法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防治本地常见病、多发病--痧病的实践。"岭南烟瘴,尤多痧病"。由于痧病的多发和常见,为壮医先辈对其产生深刻认识有了一定基础。壮医发明的或徒手捏痧,或骨弓刮痧,或陶瓷针、缝衣针刺痧挑痧等疗法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地域环境所使然。
结 语
纵观壮医对痧病的认识及壮医痧病诊疗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总的来看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远在秦汉以前,是其渊源;尔后至明清民国时期是其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是其现代研究和深化发展阶段。
壮医认识和诊疗痧病的经验、方法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它对本民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繁荣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壮医痧病诊疗技术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崇尚医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地域环境因素等。
【中医诊疗网】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