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针刺放血、挑痧法:壮族先民是祖国医学针刺疗法的创用者之一,这是有关专家学者近年来从考古发现及文献考证中得出的结论。考古资料表明,远在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普遍用骨针、陶针、青铜浅刺针治疗疾病。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马头乡元龙坡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墓葬群的101号墓穴中出土了两枚精致的青铜针。从外形观察,该两枚针可以作为浅刺的医疗工具。1976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3枚别致的银针。学者们多方考证认为:"贵县银针为古骆越人的针灸用针"。1973年在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出土有用动物长骨磨制成的骨锥和笄状骨针。此外,南宁地区贝丘遗址、柳州白莲洞旧石器晚期遗址等古人类遗址中都发现有骨针实物。另外,据傅氏考证,"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曾经发现有过古代的陶针。"古代的工具是一物多用的,原始人群运用这些简单的石器也可以作为最早的'外科手术刀'用来切开脓疮,割除腐肉,刺破放血等"。因此,从一物多用的角度看,广西出土的这些可以用作医疗针刺用具的工具完全可以用作针刺放血、挑痧的医疗工具,这是肯定无疑的。
刮痧法:壮族地区的动物种类非常丰富。考古发现,壮族先民猎食的动物数量巨大。远在石器时代,九涝山人遗址中伴随出土的35个种类的大量动物骨骼中,即有虎、熊、狗、山羊、鹿等动物骨骼。桂林甑皮岩出土的文物遗址中有三千五百多块动物骨骼,其中有猪、牛、羊等动物骨骼。从医学运用的角度看,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完全有可能将各种动物骨骼进行磨制加工,做成骨弓用于刮痧。今天,壮医仍广泛使用骨弓来刮治痧病。王氏认为,中国民间刮痧法这种传统而古老的中国民间医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很盛行"。它以砭石为开始,随后经过骨弓、陶器、银器、水牛角等工具演变过程。所以,以联系的观点看,我们认为,壮医骨弓刮痧法源出于狩猎时代。
(2)早期内治法的产生
《史记,补三皇本记》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专家论证,神农尝百草也是壮医药萌芽时期的写照。当然,也是壮医痧病内治法产生的写照。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贵县挖掘出了相当于西汉时期的罗泊湾一号汉墓,在出土的M1:248,330文物标本中,有由陶盒盛着的一些植物叶子,经广西植物研究所鉴定为铁冬青,并认为是"现在流行于南宁的泡制王老吉凉茶的原料之一"。我们从此物的多种功效分析,认为它是当时人们用于防治痧病类疾病的陪葬药物。铁冬青,民间称"救必应",是因为它在痧病急救中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得名,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的功效。壮族民间常用它来治疗暑热痧症等病症,如"狗屎木(即铁冬青),......木皮善治痧症"。此外,随同出土的还有金银花等植物标本,金银花也是壮医治疗痧病常用药。壮医药用植物相当丰富,现代统计常用的达两千多种。因此,秦汉以前,壮医用痧病内治法的药物,应远远不止铁冬青、金银花两种,出土的铁冬青、金银花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3、早期的预防措施
筑之干栏,改变居住条件,防治痧病的发生。从考古资料来看,壮族先民远在战国秦汉时期不仅有了较高的针刺治疗痧病技术和药物内服等方法,还根据岭南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设计建造了"干栏式"建筑。在广西梧州汉墓中出土有较多的"干栏式"房屋模型。"干栏式"建筑形式对防治痧病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花山壁画是壮族先民在左右江两岸绘制的巨型壁画。对于其中包含的医学内涵,有学者指出:花山壁画"实际上包括了壮族先民生老病死的古代医药卫生广泛的生活图"。花山壁画及"干栏式"建筑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壮族先民至少已掌握了初步的卫生保健知识来防治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