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蛊毒致病 , 其发病机制亦正是这样。蛊毒为致病因 , 有的毒性 猛烈 , 有的则毒性缓慢 , 有的为有形之毒 , 有的为无形之毒 , 轻者损 伤皮肉 , 重者则伤害脏腑及体内通道。其一是因为蛊毒之毒性本身 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 , 正气可以法邪毒 , 反之毒邪可以损伤正气 , 两 者争斗 , 正不胜邪 , 则影响三气同步而致病 ; 其二则因蛊毒在人体内 阻滞 " 三道 " 、 " 两路 ", 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由于蛊毒的性质不同 , 所侵犯的部位有别 , 作用机制各异 , 以及人体对各种蛊毒病困的 抗争不同 , 故在临床所表现的症状及体征亦各异。
而蛊道巫术致病 , 则是由于当时的壮族先民处于生产力极为低 下 , 人的认识水平极为有限 , 对大自然的一切现象感到不理解 , 于是 产生 " 万物有灵 " 的观念 。由于人们对蛊毒过于迷信和恐惧 , 大 有 " 谈蛊色变 ", 在心理上受到刺激 , 影响气血调和 , 致形体与功能不 一致 , 不能适应天地之变化导致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
四、蛊病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
(一) 中蛊的临床症状
蛊毒致病 , 由于病因不一 , 病机多变 , 故症状复杂 , 病情一般较 重 , 概括起来 , 其临床主要症状有 : 面目青黄、心腹切痛、如有物齿、 吐血下血、头痛咳嗽、腹胀腹泻、四肢沉重、关节酸疼、咽喉肿痛、肢 体麻木、身体瘦弱、恶寒发热、吐逆元时 , 甚者口吐秽血而死。
〈外台秘要〉卷二十八载有 :" 蛊毒千品 , 种种不同 , 或吐下鲜血 , 或好卧阴室 , 不欲见光明 , 或心性反常 , 乍填乍喜 , 或四肢沉重 , 百节 酸疼 , 如此种种状貌 , 说不可尽。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 百日即死。 "
蛊毒毒力较强 ," 急者倾刻死 , 慢者半年死。 " 如广西的那坡、大新、宁明及越南边地一带的地方 , 有一种红蛊 , 中者不到二个钟头 即昏倒且无法可治 , 最后口吐秽血而死 , 武鸣、上林、马山一带地方 , 有一种黑色的蛊毒 , 该蛊中人才发作。
( 二 ) 中蛊的临床诊断
在壮族民间 , 壮医对中蛊的诊断 , 常用如下的简单方法来诊断是否中了蛊毒 :
1 、用金或银制成的针刺进病人的皮肤黑肿处 , 若金 ( 或银 ) 针变 色 , 则可诊为蛊毒 , 如果没有变化 , 则表明没有中蛊。金银遇蛊变 色 , 有可能蛊中含有碑元素或者其他化学元素 , 它们与金银接触后 便起化学反应 , 在金银的表面生成黑色薄膜。
2 、嘴角内放一块熟的鸡蛋白 , 如果鸡蛋白变成黑色 , 则是中了 蛊毒所致 , 必须采取治疗措施 , 如果没有变色 , 则说明没有中蛊。如 明代的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的 :" 煮鸡蛋一去皮 , 加入银钗一双 , 含纳口内 , 一饮之顷 , 取视之 , 若黑即为中蛊。 "[38] 此种方法同前述 一样 , 也是根据鸡蛋中的蛋白质与蛊毒中的某些化学反应来判断 , 一般情况下 , 蛋白质跟硫接触 , 是会起化学反应而变黑的。故桂西 的壮族农家 , 人们平时也喜欢把一些鸡蛋壳塞进墙壁空隙中 , 据说这样做可以防止蛊毒侵入家中。这种风俗在壮族地区一直沿习至今。
3 、让患者口含几粒生黄豆 , 数分钟后 , 如果口中豆胀皮脱则表明中了蛊毒 , 要赶快医治 , 如果豆不胀皮不脱 , 则表明没有中蛊。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亦记载 " 验蛊之法 , 含一大豆 , 其豆胀皮脱者蛊 也 ; 豆不胀皮不脱者 , 非也。 "
4 、验患者的唾液而断定是否中蛊 , 唐代孙思边〈千金方〉载有 " 欲验之法 , 当令病人唾水 , 沉者是蛊 , 不沉者非蛊也。巾 0] 明代的张 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也有与此相类似的记载 , 说 :" 一验蛊之法唾津 在净水中 , 沉则是 , 浮则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