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医对蛊病的认识及医疗实践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由此可见 , 蛊病的发生与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气 候环境有关 , 与当时壮族地区的生产力低下和文化科学不发达有 关。

    三、蛊病的病因病机

    从上述蛊病源流的一些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 , 流行于壮族地区 的蛊病 , 与壮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环境及生产力低下和 文化科学不发达等因素有关。壮族祖先聚居岭南亚热带地区 , 高山 峻岭 , 江河网络 , 草木茂密 , 阳盛之处 , 雾露所聚 ; 毒虫猛兽出没无常 , 既是乍寒乍热 , 又多雨潮湿 ; 且濒海 , 故湿热并重 , 气候环境恶 劣。各种动植物腐败所产生的痒毒、野生有毒的动植物及其他毒 虫 , 山岚毒气缭绕 , 郁结难以疏泄 , 发为虫蛊之毒 , 侵害人体而发蛊 病。正如唐·刘饲在〈岭表录异·卷下〉所说 :" 岭表山川 , 盘郁结雾 ,不易疏泄 , 故多岚雾作瘁 , 人感之多病 , 腹萨胀成蛊。俗传有萃百虫 为蛊以毒人。盖湿热之地 , 毒虫生之 , 非第岭表人家性惨害也 " 。壮医对人体发病机理的认识 , 首先重视元气的决定作用 , 认为致病 因素是一种毒气 , 在人体元气不固时 , 毒气就侵害人而发病。

    壮医认为 , 导致和发生疾病的病因多为毒 , 而毒之所以致病 , 一 是因为毒性本身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 , 正气可以法邪毒 , 邪毒也可 以损伤正气 , 两者争斗 , 正不胜邪 , 则影响三气同步而致病 ; 二是某 些毒邪在人体内阻滞 " 三道 "" 两路 " 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关于'三气同步 " 学说 , 是广西柳州地区名老壮医罩保霖在〈壮医学术体 系综论〉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著名壮医学专家黄汉儒在〈壮医理 论体系概论〉中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这是根据壮语 :" 人不得逆 天地 " 或 " 人必须顺天地 " 意译过来的。其主要内涵为 : ①人禀天地 之气而生 , 为万物之灵 ; ②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 , 受天地之气涵 养和制约 , 人气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 ; ③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 存和健康的一定 " 常度 ", 但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 日夜交 替 , 四季循环是正常变化 , 而地震、火山、台风、洪水等则是异常变 化。而人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主动适应能力 , 以维持生存和 健康的常度。如不能适应 , 就会发生疾病 ; ④人体也是个小天地 , 可 分为三部 : 上部天 , 包括外延 ; 下部地 , 包涵内景 ; 中部其象人 ( 壮语 分别称为 :" 巧 " 、 " 脯 " 、 " 廊勺 , 人体内三部之气也是同步运行 , 制约 化生 , 才能生生不息。形体与功能相一致 , 大体上天气主降 , 地气主 升 , 人气主和 , 升降适宜 , 中和涵养 , 则气血调和 , 阴阳平衡 , 脏腑自安 , 并能适应天地之变化 ; ⑤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 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 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 , 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 的健康境界。这与中医理论之整体观念相一致 , 而更强调了自然界 对人体的影响。

    壮医认为 ," 谷道 " 为消化吸收之通道 , 主要指食道和胃肠 , 其化 生的枢纽在肝胆膜 ;" 水道 " 为生命之源一一水出入之通道 , 与大自 然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水道与谷道同源、分流 , 在吸取水谷 精微营养物质后 , 谷道排出粪便 , 水道排出汗、尿。水道的调节枢纽 在肾和膀脱。 " 气道 " 是人体与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 , 进出于口 鼻 , 其交换枢纽为肺。三道通畅 , 调节有度 , 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 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 , 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 , 则三气 不能同步而发生疾病。

    龙路与火路是壮医对人体内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的命名 , 其通路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 , 但却能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 动态。壮族传统认为 , 龙是制水的 , 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 ( 故有些壮医称之为血脉、龙脉 ), 其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输送营 养。龙路有干线 , 有网络 , 遍布全身、循环往来 , 其中枢在心脏。壮 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 , 其中枢在 " 巧坞 ", 也有干线和网 络 , 遍布全身 , 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 和剌激 , 并经中枢 " 巧坞 " 的处理迅速作出反应 , 以此来适应外界的 各种变化 , 实现 " 三气同步 " 的生理平衡。火路阻断 , 则人体失去对 外界信息的反应、适应能力 , 从而导致疾病 , 甚至死亡。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