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三、蔬菜类
壮族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 , 自然导致农业生产中蔬菜栽培的早发性。古代壮族地区早就认识到膳食必须包括蔬菜在内了。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植物种实,蔬菜有葫芦、广东含笑等。西晋稽含《南方草木状》记 载的蔬菜有雍菜、茄、芫要等,这些蔬菜都是自古以来就在壮族地区栽培的原生种。据统计常吃的蔬菜有:大白菜、小白菜、芥菜、油菜、蕹菜、 萝卜、莴苣、菠菜、苦荬菜、紫苏、芥蓝菜、茼蒿、苋菜、苦苣、枸杞菜、金针菜、豆芽菜、落葵、千里香、厚皮菜、竹笋、茭白、黄瓜、苦瓜、冬瓜、南瓜、虹豆、葫芦、茄子、木瓜、凉薯、茨菰、莲藕、马蹄、菱角、芹菜、紫苏、韭菜、薤(晶头) 、芫荽、木耳、香菇等。蔬菜被古代壮族人民广泛用作食疗壮药 , 如蕹菜汁"能解冶葛毒", 菠菜"能解酒毒", 苦荬菜"味苦性寒,可解暑毒,并可治蛊", 紫苏"食之不饥,可以释劳", 枸杞菜"味甘平,食之能清心明目";"以之煮 , 配以猪肝可平肝火"等。
四、动物类
壮族地区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 林吕何《广西药用动物》一书就收有动物药125 种。壮族先民长期以来依山傍水而居,养成了喜食动物的习惯,甚至生饮某些动物的血液。如《岭外代答》曰 :"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壮族民间习惯用动物药来配制扶正补虚的药膳,形成了"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特点。据文献记载统计,古代壮族地区食用和药用的动物有:猪、牛、马、鸭、黄羊、嘉鱼、乳虫、竹鱼、珍珠、鲳鱼、盐龙、鹦鹉、鳖、石羊、山羊、金蛇、银蛇、蓝蛇尾、蜈蚣、?埂⑾?恰?佯场⒎洹⒘酵飞摺?谆ㄉ摺⑹??背妗Ⅺ^鸟、蜚蠊、蚂蚁、翡翠、知了虫、香鼠、玳瑁、蛤蚧、山獭、狸、大鲵、麻雀等。壮医认为,凡是虫类的药都能祛风止痛;鱼鳞之品可化淤通络,软坚消块;介甲之属能滋阴潜阳,安心神而定魂魄;飞禽和走兽虽然有柔刚不同的性能,但都能温养或滋养气血,调理阴阳,为扶正平和之品。例如蛤蚧,岭南俚人的使用经验为"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 并宜丸散中使";山瑞,"煮食羹味极浓厚,性温补";大鲵"质粘甚厚,滋阴降火",山羊 ,"其心血可治扑跌损伤及诸血症,以一分许酒调,饮之神效",山獭,"中箭者,研其骨少许转立消", 山獭阴茎主治"阴虚阳痿,精寒而清者,磨酒少许服。獠人以为补助要药";玳瑁 ,"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利其血饮,以解诸药毒"。此外,壮族民间历来流传有生饮蛇血治风湿;老鼠滋补之功"一鼠当三鸡";蚂蚁治风湿;蛤蚧、麻雀、公鸡蛋(公鸡睾丸)滋补壮阳等经验。
五、调料类
壮医用作药膳的调料主要有姜、酒、盐、醋、葱、蒜、肉桂、芫荽、糖、辣椒、花椒、沙姜、油、酱油等。烹调药膳时加调料,可除去鱼肉的腥味,增加药膳的香味,使之更加美味可口,而且这些调料品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酒具有通血脉、御寒气、醒脾温中、行药势的功效。服法有日常佐餐、与药同煎或浸药服 , 外用淋洗、漱口或摩擦。壮族村寨几乎人人会喝酒,家家会酿酒,出街入市必定喝酒,这些酒大多度数不高,少量常饮可延年益寿。壮族地区姜的种类很多,有红姜、紫姜、沙姜、姜黄、蓝姜等。姜可发汗解表治感冒,可解鱼蟹中毒及温胃止呕等,为壮医常用药,而蓝姜乃壮医妇科良药。肉桂,从《山海经》开始有记载,前人记述颇多,广西素有"桂海"、"八桂 "之称。《南方草木状》、《岭外代答》等书都对广西肉桂的药用做了记载。肉桂入药,壮医分为牡桂、菌桂、官桂、桂枝、桂心、板桂、桂油、桂茶、桂酒,颇为讲究,常被用来配制药膳,病者服之多有奇效。
第二节 壮药知识的积累
秦至隋代瓯骆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灌溉、耕作方法的改进、耕种面积的扩大、田间施肥及优良的稻谷品种的培育与引进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壮族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晋人郭义恭《广志》一书记载西晋时期水稻的品种已有13个。从考古发现来看,岭南越人在汉代已掌握了移栽技术,提高了产量。秦汉以来,瓯骆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形成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粟、豆、薏、芋以及各种蔬菜瓜果等旱地作物的格局。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农作物产量品种的增加,自然使药源有所增加 , 如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薏苡仁等诸多药物,壮族地区均有出产,当时壮医对许多植物药的应用,由此可见一斑。另外,从出土文物考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这一时期壮药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如贵港罗湾二号汉墓出士的药用铁冬青叶(盛于陶盒内)及一号墓出土的广东含笑、 花椒 , 平乐银山岭汉墓出士的薏米(盛于陶室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