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第五节 卫生保健意识的萌芽
据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壮族先民很早就萌发了卫生保健意识。如远古时期对火的使用及稍后发明的人工取火,不仅能御寒防兽,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壮族先民知道熟食更有利于消化,并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正如《礼记》所曰:"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另外"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可见火的使用和发明,对壮民的健康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久居潮湿、瘴雾弥漫、毒蛇猛兽出没之恶劣环境,聪明的壮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晚期创建了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的"干栏"建筑,不仅通风、采光、照明良好,而且对预防风湿病及瘴、毒等证,减少虫兽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起远古时期为保护自己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而穴居岩洞、土窖、地窖,构木为巢或栖身树上,乃至后来的土屋、木屋、石屋等,均有了一大进步,充分体现了壮族先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正如《周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黑子·辞过》曰:"......为宫室之法,曰:高足以辟油湿,边足以圉风寒,足以待雪霜雨露。"壮族先民在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裸身生活以后,从以兽皮、树皮覆盖身体以御寒,逐渐发展到用羽毛、树叶、茅草等编制成"衣物"以遮身,最终学会了织布缝衣,这从壮族地区出土的纺织原始工具,如骨针、石纺车、木纺车等可以佐证。这是人类卫生保健的又一大进步,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大大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火的应用使人们从生食过渡到熟食,并能改进药物的加工、服用,提高疗效,因而对增进体质有着重大的作用。另外,壮族先民服饰以青蓝色为主,是用蓝靛所染,有"避邪"、解毒的作用。花山崖壁画及铜鼓上的舞蹈造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壮族先民很早就知道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为人类的卫生保健增添丁新的更为积极的内容。诸如这些卫生保健意识的萌芽,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六节 壮医外治疗法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兽杂处,碰撞搏斗在所难免,而部落间的械斗也是经常发生的,再加上生产工具的原始,劳动中的意外伤害必然较多。因此,外伤是常见的,并且也是当时重要的致死原因。原始人遇有外伤如何处理,现已难查证。但从近代一些交通极其闭塞、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地区,人们往往以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创口的做法来推断,原始人对外伤也可能用泥土、野草和树叶等敷裹伤口,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地发现了一些适合于敷治外伤的外用药,这便是外治疗法的起源。
瓯骆先民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有时被树枝、石块等硬物撞到或刮到某些部位,由此而能缓解某些病痛,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而产生了药锤疗法、刮疗法(如药物刮疗、骨弓刮疗等)等外治法。
第七节 药食同源
原始社会,人类祖先还未学会耕种和养牧方法时,为了生存,就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现成的食物。"人们最早用作充饥的重要食物大都是属于植物性的......人们素来就生食,这是原始的,也是会用火以前惟一的营养方式。"壮族地区自古至今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茂盛,动物水产繁多,给壮族先民在这一时期采集野果、植物块根以及捕食某些动物(所谓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随着火的使用,由生食到熟食,古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广西各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百多处,与距今5万年的柳江人同时期的柳江土博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就有:剑齿象、大熊猫、猪獾、爪哇豺、虎、华南豪猪、竹鼠、猕猴、野猪、鹿、麂、羊、牛等。广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近千处,在一些遗址的文化层中发现有烧过的兽骨、植物果核、灰烬、灰坑以及陶、釜、三足陶罐等炊具,说明壮族先民在这一时期已过渡到半定居的生活,不仅知道熟食,而且由用火烤烟熏的自然烧烤法发展到了使用陶制器皿的蒸煮法,是壮族先民饮食文化的一大进步。进入渔猎时代,食用的品种进一步扩大,在广西原始人类居住遗址文化层中,出土了渔猎工具和许多鱼类骨骼及牙齿,各种软体动物化石等。由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家禽和人工栽种五谷,壮族先民的饮食文化也进一步发展,由过去采集野果,烧烤兽肉的单一型结构向食肉和食谷物相结合的复合型结构发展。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食物不仅能充饥,还有很好的保健治疗作用,这些食物包括水果、谷物、蔬菜、禽兽、水产等。古人在寻找食物充饥果腹的同时,也发现了保健疗疾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