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晋代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学专著,其中记载了许多壮族用药,如"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多畜蛊毒,惟此草能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侯以罪涉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侯服。遂解"。"雍,叶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南方之奇疏也。冶葛有大毒,以雍汁滴其苗,当时萎死。世传魏武能但啖冶葛至一尺,云先食此菜" 。壮族民间至今仍流传这一治疗经验。"豆寇花......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交州在当时包括广西部分地区。

晋代葛洪在所著《肘后方》中有关岭南壮医壮药的记载不少。如书中记载了岭南土俚(壮族先辈) 人治疗脚气病、防治沙虱毒(恙虫病)的经验,而对用毒、解毒方法尤为重视 , 多次提及。在论述毒箭时指出:"凡箭毒有三种,交广夷里焦铜作镞......才伤皮便红肿溃烂而死......若有中之,即使餐粪,或绞滤取汁饮之,并以涂疮上,须臾即定。"并指出,广西盛产的蓝青、藕、生葛根、干姜、雄黄竹沥等皆可解之。广西盛产的鬼针草、生蓼、干姜、荆叶等,内服或外敷,可治毒蛇咬伤。对岭南地区的毒药记载更详:"岭南俚人毒药,皆因食得之,多不即觉,渐不能食,或心中渐胀,并背急闷,先寒似痒。"说明当时的岭南毒药中,缓发者危害亦不小。"若中毒微觉 , 即急取一片白银含一宿,银变色,即是药也。银色青是蓝药,银色黄赤是菌药,久久毒入眼,眼或青或黄赤。若青是蓝药,若黄赤是菌药。俚人有解治法,畏人得法,在外言合,或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余住久,与首领亲狎,知其药并是常用 "。并说所用的方药如生姜、常山、土常山、黄藤、都淋藤、蓝实、白花藤、甘草、甘蕉、芭蕉等"岭南皆有"。书中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卷七所记"沙虱水陆皆有,其新雨后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状,小犯大痛,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动也,若不挑之,虫钻至骨,便周行人身,其与射工相似皆杀人。"并指出此病见于岭南。按此描述,与恙虫病生活形态、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等较符合,而且葛洪提到的一些预防方法,也都是有效的。

另外,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著作对于岭南的壮医壮药也有所记载。

第五章 壮族医药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唐宋~民国)

唐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明清时期中医与壮医的互相渗透,使壮医迅速发展,壮医理论开始萌芽,壮药使用的品种范围更加扩大,用药经验日趋丰富,诊疗技术进一步提高,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十余种治疗方法,创造了大量的验方、秘方,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医学著作及名医随之产生,为壮医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 壮医理论的萌芽

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壮族医药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壮医药知识也由零星积累逐渐系统化,大约在唐宋之际,壮医理论已处于萌芽状态,其标志是壮医对岭南及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瘴、毒、蛊、痧、风、湿等病证的防治达到丁相当的水平。

一、对瘴病、痧病的认识

在这一时期,由于壮医理论的萌芽和医疗经验的积累、发展,使壮医对壮族地区多发病、常见病有了较明确、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瘴病、痧病的认识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分类到治疗预防等都达到了-定的水平。

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丘陵山区,山峦叠嶂,丘陵延绵,江河纵横,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植被茂密,动物繁多。这种自然气候环境为壮族先民的生存,提供了便利,同时乜利于疾病的滋长,尤其是炎热多雨的气候,使动物的尸体及败草落叶易于腐烂而产生瘴毒,严重地威胁着壮族先民的生命。从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可了解当时对"瘴"的认识水平。如《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士多瘴气,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见岭南瘴气为害之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瘴气是由"杂毒因暖而生"及"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指出:"瘴,二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又说:"两江(按:指左江、右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以及"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莽、疹气、郁勃蒸薰之所为也,其中人如疟状。"明确指出瘴气症状如疟疾。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不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瘴疾的壮医治疗方法,而且指出了瘴的病因病机:"盖天气郁蒸,阳气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这些记载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壮医之手,但作者是在壮族地区为官多年,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所了解的人物,因而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反映了当时壮医对瘴病的认识水平。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