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痧病亦是壮医认识较早的-·种我国南方夏秋季节多发的病证。虽直到元代危亦林所撰的《世医得效方》才有痧病的记述,但在这之前,壮医对痧病应当早有认识,痧病指热性疫病,或暑热病证。其病因病机是:机体内虚,正气不足,暑热湿秽所生之痧毒、疠气乘虚而人,使人体气血阻滞,气机升降运行失常而发病。壮族刘痧病的临床表现及类型可以说妇孺皆知,治疗方法丰富多彩。痧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痧气、红毛痧(又称羊毛痧)、标蛇痧、绞肠痧、夹色痧、黑利(舌)痧、喉痧等。治疗方法根据病情轻重而定,病情较轻的,可选徒手捏痧法;病情较重的,可选用捏刺法、刮痧疗法、割痧法、挑痧法、点痧法、绞痧法或捏痧器疗法、熏蒸疗法、温浴疗法、擦治疗法,并可配合祛风解毒的草药内服,疗效更佳。
二、对解剖及生理病理的初步认识
壮医对人体解剖及生理病理的认识,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另一方面,中医的影响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壮族民间有拾骨迁葬的习俗,如《宁明县志》汜载,该壮族,"于殡葬三五载后,挖开坟墓,仔细拾出枯骨,俗称'拾金',把拾出的枯骨抹拭干净,再用香火熏干,然后按一定规则纳于一瓦坛中......"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并延续至今。战国时期的《墨子·节葬篇》说:"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壮族的拾骨迁葬习俗,在仔细拾出枯骨,然后按一定规则纳于一瓦坛这一过程中,使先民对人体骨骼系统有了较客观的认识,故壮医 '般都能用壮语说出人体许多骨骼的名称。
北宋庆历年间,壮族聚居的广西宜州曾发生了一次农民起义。统治阶级用蔓陀罗花酒诱捕欧希范等起义首领56人,并全部杀害,随后命宜州推官吴简及绘工宋景等,对全部尸体进行解剖,绘图成册,名曰《欧希范五脏图》,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张实绘人体解剖图。所绘内容主要为人体内脏图谱,对肝、肾、心、大网膜等解剖位置和形态的记载基本正确。如肺之下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再下有大肠,大肠之旁有膀胱......肾有二: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等等。并从病理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记录,如"蒙干多病嗽,肺胆俱黑;欧铨少得目疾,肝有白点"。这次解剖事件,虽然以镇压农民起义为背景,说明北宋王朝的极端残忍,但在我国医学史,特别是解剖学史上,其历史意义是肯定的,对中医和壮医在人体解剖以及生理、病理方面的认识,有促进的作用。
由于对尸体进行解剖及《欧希范五脏图》的绘制,加上壮族民间的拾骨迁葬的习俗,使壮医们对人体解剖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对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有了较明确的概念,尤其对骨骼、气血、五脏六腑都有相应的叫法(内容详见第六章第二节),并认识了这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从而使壮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病因病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约在唐宋时期,壮医引进了汉医的阴阳、脏腑等概念,并结合自身的认识水平,用来作为说理工具,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使壮医的理论水平及临床诊疗水平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古代壮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最初只是影影绰绰,总的来说,躯肢脏腑,靠血濡养,生机活泼,由气推动,知道人体结构与脏腑功能的协调一致。天气、地气、人气瓦相交感,同步推移,营血充沛,气机畅达,则机体生理趋于常态。反之,天气异变,地气溷秽,人气失调,天地人三气交感戾气,以致三气不同步,致使邪正纷争,气机阻塞,血质淤滞,则变生诸症。壮医虽然吸收中医的脏腑概念,但对脏腑功能的认识,较之中医为简,如壮医一般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像天,称为"巧坞",为精气折聚之处;下部像地,称为"胴",是津气所聚,能滋养全身;中部像人,称为"廊",为谷气所聚,融化精微,条达上下,沟通内外,降浊升清,荣养全身。对于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胆、胃、膀胱等脏腑,只知道其大致的功能区别,并不追究每一脏腑的具体生理机能或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