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此时期的地方志内,对于果菜类入药论述尤多。如《临桂县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记载:"罗汉果,人如柿,椭圆,中空味甜,性寒治劳嗽。"《镇安府志》[光绪十八年(1892年)]曰:"羊桃,一名三敛子,一名五敛子......味甘酸,内有小核能解肉食之,须臾皆起,有人食猪肉咽喉肿,病欲死,仆饮肉汗亦然,人叫取羊桃食滞,须臾皆起,又能解蛊毒岚瘴,土人蜜渍盐腌以致远。"《北流县志》[嘉庆二十年(1815年)]记载:"西瓜......味甘淡,止渴消暑,疗喉痹症,解酒毒。"《镇边县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曰:"山楂......制糕能消食。"《玉林州志》[光绪二十年(1894年)]言黑糯"用浸酒,补血"。《容县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言安石榴"皮可入药",橄榄"可解鱼毒"。《新宁县志》指出:"生菜,食之却暑","苦荬,可涂虫毒疮疥","辣椒,味辛辣,消水气,解瘴毒","苦瓜,味苦,性冷,解水瘴"。可见壮族人民对于食物的温凉补泻已有了较多的认识。由于瓜菜乃日常生活所用,来源充足,对养生保健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壮医"药食同源"特色的体现。
第三节 方剂学的萌芽
药物知识及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壮医方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壮族未能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故壮医的医疗经验、单方、验方大多只能通过口授、耳听、心传的形式流传下来,遗失的固然很多,其中部分由于汉文资料记载得以流传下来。从唐宋时期的方书中,可见到收入厂部分岭南地区的解毒、治瘴气的方药,其中包括壮医方药,说明壮医方剂学在这一时期已开始萌芽。
1.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精通诸子百家学说,著有《干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书。孙氏虽为中原人,但对卓有疗效的少数民族医药医方亦欣赏,并收录入书。如《干金翼方》载:"白花藤,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某肉中毒,酒浸服之,主虚劳风热,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钩吻为广西多产之物,《千金翼方》谓其能"杀鬼疰蛊毒"。在治风药及治蛊毒药的分类栏中,载有秦艽、干姜、葛根、狗脊、白芷、大戟、乌头、附子、贯众、菖蒲、吴茱萸、徐长卿、蛇蜕、野葛、班蝥等广西多产药物,说明当时广西壮族先民对此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防治瘴雾毒气侵袭及治疗疫毒蛊毒入侵造成的病证。懂得"出门常须带雄黄、麝香、神丹诸大辟恶药,则百蛊猫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著"。
2.宋代医家合编的《圣济总录》
北宋年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编成《圣济总录》,载方近20 000首,其中有岭南方药。如:"治草蛊。......岭南人多行此毒,从咽判痛,方(用)甘草(炙)、蓝汁二味,捣甘草为末,每服1.7钱,以蓝汁调服。"
3.柳宗元的《柳州救三死方》
柳宗元(773-819年),山西永济人。顺宗时被贬到广西柳州,任柳州刺史。他被贬南方后,情绪难免忧郁,加上水土不服,曾患过不少疾病。为治病防病,他虚心向当地医者学习,亲自品尝,并自采、自种、自制药物。柳宗元博采当地的医药经验,结合自身的治疗经历,编纂了《柳州救三死方》。宋代的一些本草提到该书病案如下:
疔疮案:柳宗元到柳州的第二年,患疔疮,病情日益加剧,曾敷用多种药物,仍不见效。经一友人提示,用屎壳郎(蜣螂)调制敷贴,收到了"一夕而百苦皆已"的奇效。次年柳宗元吃羊肉后引发疗疮,"再用,亦如神验"。
脚气案:柳宗元到柳州的第三年患脚气病,"夜半痞绝,胁有块,大如石,且死。因大寒不知人三日。家人号哭,荥阳郑询美传杉术汤,服半食倾大下三下,气通块散"。此方的配方及服法为:杉术节若干、桔叶(皮亦可)若干、槟榔若干,捣碎,加童尿若干,共煮至一半份量,分两次服用,若"一服快利",药到病除,则勿需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