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对《伤寒论》方临床研究方法探讨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关键词:《伤寒论》 方剂 临床运用 文献研究

    《伤寒杂病论》方有“经方”之美誉,后人对其研究亦历盛不衰。在科技高度发展且刚步入21世纪的今天,对《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进行整理研究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伤寒论》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查阅了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的报道近100多篇,对其研究方法加以整理分析。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对《伤寒论》方医案的研究

    1个案报道

    据案后是否附有医者个人体会而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即单纯个案报道(未附体会)和附体会个案报道。就目前所见,个案报道过去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现在虽有所下降,但在全部医案报道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约占80%。其中又以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承气汤、苓桂术甘汤、桂枝汤等汤方的应用医案为最多,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些汤方适用性的广泛。

    2大样本医案报道

    王惠娟[1]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300例,10天内有效率为98%,其中痊愈率达80%,疗效相当满意。徐菁[2]采用与西医治疗110例作为对照观察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湿热泻120例,总有效率为80.83%,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4.55%,二者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疗效较佳,而且对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有显著疗效,其退热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3对《伤寒论》方医案的统计分析研究

    从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看,有纯人工统计分析、纯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和人机结合统计分析三种形式。陈明[3]及张清苓[4]二人各自对猪苓汤证验案进行了人工统计分析研究。陈氏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其发病特点、症状特点、舌脉特点、用药规律(出现次数、最大量、最小量和平均用量),疗程疗效和运用范围等情况。张氏则总结了其脉症、病机、方药运用特点(只涉及药物种类、未及药量问题)三方面的内容。高飞[5、6]则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经严格筛选所取的65例小柴胡汤验案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小柴胡汤证的主症、病机、用法等内容。高飞在研究中引入了因子模型概念,并采取了对各组脉症之间进行连关和相关分析研究,对客观了解各脉症间的关系,进一步制定小柴胡汤的辨证规范很有价值。另外,丁素珍等[7]则运用统计方法对45例四逆汤病案的药物剂量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

    对《伤寒论》方药物运用规律的研究

    《伤寒论》诸方,药专效宏,配伍精当。为提高疗效,必须明确其组方规律,深入研求药物的选遣原理、配伍法度、用量大小、炮制法、剂型及服用法等的内涵。

    1药证研究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也称为药物主治,为药物选遣的主要原理。对药证的研究,是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目前专门对《伤寒论》方中的药物进行此项研究的还很少。黄煌[8]通过研究认为桂枝证应有气上冲,葛根证必有下利等。赵国平[9]则从现代数学中的模糊思维角度探讨了仲景方证的特征。

    2配伍规律的研究

    多从理论、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就临床应用而言,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伤寒论》中常用方和常用药对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具体研究方式看,多为临床应用体会的直观总结,也偶有经过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分析的。如历代医家通过对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均认为《伤寒论》中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乃动静结合,寓通于补,但尤重滋濡沃润之方(这从原方药物用量中亦可看出,原方是以地黄为首的大队养阴药如麦冬、阿胶、麻仁等,其用量几乎是人参、桂枝、生姜等诸阳药的5倍)。药对研究上,普遍认为桂枝配麻黄,发汗散寒解表;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黄芪,则能止汗;配茯苓,行气利水;配甘草,能平心悸;配附子,温经除湿止痹痛;配桃仁,可活血行瘀;配饴糖则能温中补虚等等。丁素珍等[7]运用数理统计中的相关与回归方法对45例四逆汤验案中附子与干姜的配伍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二者配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