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素问》词义举疑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关键词:《素问》 渴 跃 竭 词义注释 训诂

    渴

    《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句中“肠中痛”的“痛”为衍文,当删。《太素·邪客》无此“痛”字。然其“瘅热焦渴”之义,大多释为“舌干口渴”。如张琦注:“惟闭不通属热,外症必焦渴也。”把“焦渴”释为“外症”,指“舌干口渴”。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译为:“如果热气留蓄于小肠,则肠中亦发生疼痛,并且发热消渴,大便坚硬不得出,所以痛而大便闭结不通了。”把“渴”释为“消渴”。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也把“焦渴”译为“发热干渴”。仔细体会本句全文,则发现此文是说“热气停留在小肠,则小肠热气太盛,使小肠津液焦渴而致糟粕坚硬干结,不能从肛门排出,从而表现出腹部胀痛而大便闭塞不通的症状。”因此,“焦渴”并非“舌干口渴”或“消渴”。

    其实,“渴”的本义是“尽”。《说文解字》:“渴,尽也。”段玉裁注:“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字多用渴。”《广韵·薛韵》:“渴,水尽也。”《群经音辨》:“渴,水空也。”可见,“渴”并非“口渴”。此句中的“渴”通“竭”。《墨子·亲士》:“是故溪陕者速涸。”毕沅注:“涸,渴也。”《礼记·月令》:“水始涸。”郑玄注:“涸,竭也。”可见,“涸”有的训为“渴”,有的释为“竭”,说明“渴”与“竭”相通,都是“尽”义。又《广雅》云:“渴,尽也。”王念孙《疏》云:“渴,今通作竭。”《汉语大字典》:“渴,水干涸。后作‘竭’。”这说明“渴”字古义是“尽”,而今通作“竭”。那么,“焦渴”当读为“焦竭”。《太素·邪客》正作“焦竭”。可见,“渴”绝非“舌干口渴”或“消渴”之义。《诸病源候论·解散病诸候·解散渴候》中正好有“津液渴燥”之语,也是指“津液枯涸燥竭”之义。可见,古时释为“尽”的“渴”字,今作“竭”。以后“渴”又转为“口渴”。今人不知,用今义释古义,而误解《内经》原义。

    跃

    《素问·脉解篇》:“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句中“跃”,王冰注:“跃,谓跳跃也。” 马莳注:“阳气盛于阴分,而长于下体,故盛则为跳跃耳。”张介宾注:“其有病为跳跃者,以足少阳脉下出足之外侧,阴覆于上,阳鼓于下也。”张志聪注:“阳气入之于下,而仍欲上长,故病多跳跃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译为:“所谓甚则跃者,是因九月的时候万物衰败,草木凋零,人身的阳气也由表而入里,阴气旺盛在上部,阳气向下而生长,活动于两足,所以容易发生跳跃的现象。”可知古注、译文都把“跃”字释为“跳跃”。但“跳跃”不是病证,因此,此注不当。本篇内容是解释经脉病证的,从而表明此文“跃”字应当是一个病证名词。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注云:“按‘跃’应指病言,方与各节文例相合。但‘跃’是何病,不详。旧注均不切。姑阙疑。”此注非常实事求是。

    但通过以上古注可知,“跳跃”是同义词,那么“跳”是何义呢?《说文解字》:“跳,蹶也。”《广雅·释诂》:“蹶,跳也。”可见“蹶”、“跳”二字可互训。《孟子·离娄上》:“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朱熹注:“蹶,颠覆之意。”《说文解字》:“蹶,僵也。”《战国策·齐策》:“颠蹶之请,望拜之竭,虽得则薄矣。”鲍彪注:“蹶,僵也。”《广韵》:“蹶,失足。”可见,“蹶”是“失足而颠覆倒地”。即今之所谓“跌倒”。人体行走偶而跌倒为失足,如果常常发生跌蹶就是病候了,这里只有这样解释,才与下文“草木毕落而堕”相合。因此,“跃”当是“跌倒”之义。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