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关键词:脾(中医) 解剖 文献研究
中医“藏象”学说内容包括脏腑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形象,古代的解剖学是藏象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一。关于五脏的形态结构,古代医籍均有描述,尽管所述形态、位置等与今之解剖学略有出入,尚欠精确,但就大多脏器而言中西所指皆为同一脏器。唯脾之形态众说不一,争议颇多。本文通过梳理有关脾的古代解剖学文献资料,旨在揭示中医脾的解剖形态学基础,为进而探讨中医脾藏象理论的形成和沿革提供文献依据。
“脾”字的含义
脾,从月,从卑。“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卑”是会意字,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其中“广”象左手,“甲”为士兵头上头盔,所以“卑”字多表示身份、职位低下,正如《索隐》称“卑者,下也”。《释名》释:“脾,裨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1]清·李滢《身经通考》中亦认为“脾,裨也,掩乎太仓,裨助胃气也,居心肺之下,故从卑。”裨即帮助,且古代有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习惯,故古人造“脾”字,取其在胃之下(左),帮助胃消化食物之意。由此,从文字学角度判断,脾必是人体的肉质脏器。
脾的形态
1.文字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未见脾的形态学记载,王冰在注释《素问》时提到“脾,形象马蹄”。[2]类似的描述还可见于《类证活人书》“(脾)象马蹄,内包胃脘”,[3]与现代解剖学所描述脾的形态相似。其后,又有描述脾“形如刀镰”,如《类经图翼》[4]、《医贯》[5]、《类证治裁》[6]等。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则综合了上述两种提法,指出“(脾)形扁似马蹄,又如刀镰”。[7]到了清代又有“脾者,其色赤紫,其形如牛舌,其质如肉”(《医事启源》[8]),“形如犬舌,状如鸡冠”(清·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描述。而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只提及“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与现代解剖学所描述胰腺的形态相似。[9]
笔者认为出现此类描述的原因有三:①从脾脏本身形状来看,确实有点像牛舌、狗舌,而脾前缘因有明显的脾切迹,又很像鸡冠。但由于解剖时视角不同,脾的膈面凸出,脏面凹陷,故从横断面来看,确实与马蹄有类似之处;②由于胰腺与“刀镰”的描绘较接近,故推测已有医家把胰腺作为脾或脾的一部分;③古代医家传抄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却并未真正通过人体解剖来证实脾之形态,错漏在所难免。
2.图象描绘:唐以前的五脏图遗留至今者甚少,残存者可见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成书于明代)所载晚唐时期《五脏六腑图》,所绘脾如镰刀;[10]其后,五代迄北宋,史书记载的就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尸体解剖,出现了脏腑全图和图谱。后世医家传抄、引用的多为两个蓝本:五代道家烟萝子所著《烟萝图》和北宋《欧希范五脏图》。《烟萝图》示脾呈囊袋状。李炯在《黄帝八十一难纂图句解》中所绘脏腑图明显取自烟萝图,所绘图形亦沿袭了烟萝图中肝居左,脾居右的画法。[11]而《欧希范五脏图》图谱部分早佚,宋·杨介《存真图》曾以之为校本,此书现亦未见。但明代《循经考穴编》所附《欧希范五脏图》及日本医家梶原性全著《顿医抄》、《万安方》所绘脾的形态与今之解剖脾较类似,且肝居右,脾居左。[12]朝鲜·许浚《东医宝鉴》的身形脏腑图中,脾呈长舌状附于胃上,而其脾脏图中脾却呈马蹄状包裹着胃。[13]直至此时,从现存文献看,所绘脾与今之脾脏无异,存在分歧的无非就是肝脾位置。到了清代,随着最早的西洋人体解剖学——《泰西人身说概》传入我国,对脾的解剖实体,不同医家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绘脾图,明显为胰腺,甚至还标出了珑管即胰腺管,[9]而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所画脾图为今之脾脏与胰腺的结合体。[14]